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历史 >> 无小类 >> 正文
义乌方大宗祠
来源:义乌新闻网  作者:张丽莹  日期:2012-4-19

方大宗祠

方大宗祠

前进天花板上的丹凤朝阳图

前进天花板上的丹凤朝阳图

    宗祠,对于一个宗族犹如一个国家之首都,一级政府之治所。它见证了这个宗族的兴盛荣衰,代表着这个宗族成员的精神风貌,反映了这个宗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战火洗礼,方大宗祠在方氏子孙世世代代的守候下,保存至今。

    方,一个始于黄帝时期的姓

    方姓,《世本》及《风俗通义》均说是方雷氏之后。而方雷氏,相传为炎帝神农氏8世孙帝榆罔之长子,因助黄帝伐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其子孙以地为氏,就是方氏。

    关于方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通志·氏族略》云“周大夫方叔之后,以字为氏”。方叔是周宣王的大臣,姓姬,字方叔,因赫赫奇功,周宣王赐其子孙姓方。

    义乌稠岩川塘方氏,始迁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始迁祖方沉(1027~?,字实之),世居睦州白云源(今富阳桐庐)。据说,方沉在一天夜里梦到高人指点,“看到有龙凤栖息之地,即可住下。”方沉一路行来,至川塘山背,看见一只雉鸡与一条蛇,顿时悟出这便是梦中“龙凤”,于是决定在此定居。

    到南宋宝庆1225年时,因族人日益繁盛,方氏家族开始制作族谱。据现有史料查核,从南宋开始至民国前后,族谱共修25次。现存族谱,有的散失,有的残缺不全。

    方氏宗祠亦建于南宋时期,由方伯达(字通钦)营建,建于上方村镇圣殿之东。明嘉靖年间,宗祠迁至塘下村(现后宅街道塘下村),明万历甲辰(1604年)扩建,后毁于战火,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

    由于方氏家族日益庞大,少部分子孙迁至外地,其余的散居附近。“方大宗祠周围现有14个自然村,都住着方氏子孙。”杨树下村村民方兴禄扳着手指一一数道,“如上方、塘下、李祖、倪村、杨畈田、杨树下,等等。”

    “在义乌,保存这么完整的祠堂已经很少了。”方兴禄说,每年都有外地的方氏后人前来祭拜,有来自河南、安徽的,也有香港、台湾的方氏后人。

    祠堂里的那些事儿

    “七厅五堂九门栏,九级踏步(台阶)五石桥。”85岁高龄的方柏青老人用缓慢的语速,叙述着前人传下的对方大宗祠建筑的描写。

    方大宗祠坐北朝南,分三进两廊一花厅三个院落,共有35间房,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依山势而建,前低后高,寓意步步高升。宗祠周边溪水环绕,三面纵贯三座五花马头,意为方氏族中连中三个进士。“由于方氏家族没有出过状元,所以不能称‘府第’,只能叫‘祠堂’。”方柏青说。

    进入祠堂,首先走过门口一座由5块正方形石板组成的石桥,之后进入前进,前进有九开间。厅前两口大池塘,中心一座双拱桥。门厅的梁、檩、枋、廊轩、天花、雀替、牛腿等部位饰雕刻、彩绘。抬头可见中厅,七开间,正中一块“孝义流芳”的牌匾引人注目。

    问起牌匾的来历,杨畈田村老人方炳森讲起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明万历年间(1573~1620),杨畈田村方氏孝子因父母过世,守孝3年。守孝期间,他无心打理仪容,头发髯须留得很长,这一举动感动了当时的皇帝。于是,皇帝派大臣授匾嘉奖他。孝子为表尊重,便束起长发,修剪髯须,拜见大臣。

    “按照皇帝意图,大臣本该给他颁发‘忠孝节义流芳百世’匾额,谁知孝子为拜见他而打理容貌,于是将匾额内容换成了‘孝义流芳’。”方炳森说。

    绕过中厅,走上九级台阶进入后厅,五开间。经过改建,后厅曾一度作为办学基地。“最初叫稠川学堂,名气很大,后来改名叫稠川小学。稠川小学是两等小学,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方柏青说,这里培养出了很多学生,如现代著名作家何家槐、早期中共党员方元永、教育家方世海,以及一大批硕士、博士和教授。解放后,学校改名为塘李中心小学。

    如今,桌椅板凳早已腾空,后厅空旷无物,只留下老一辈人的思绪静静流淌。

    古建筑期待被呵护

    飞逝的时光不停地打磨着方大宗祠的光彩,现在剩下的是历史沧桑的记录。方大宗祠几毁几修,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在1997年,方氏族人专门成立了方大宗祠维修委员会,利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当时,川塘村经营户方樟荣一次认捐3万元,外加价值1万元的大门匾额一块。他说,靠党的政策,自己先富起来了,应该为公益事业表示一点心意。倪村的残疾人士方梧森也慷慨解囊,捐助1万元,外加600元的匾额一块。“我虽眼瞎,看不见,但知道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为了子孙后代,我也尽一份力。”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方大宗祠电线老化,存在安全隐患。祠堂屋瓦破损,每逢雨季,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厅内很多木梁已经腐烂。

    “方大宗祠是省级文保单位,我们打算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但现在的祠堂需要修缮。”上方村村民方朱福说。

推荐阅读:

隋唐洛阳城

井陉矿区贾庄的前世今生

崇德堂:民国老宅的风雨沧桑

粉墙黛瓦 婺源古宅前世今生

编辑:菩提树
来到束河古镇,你会找到对生活的另一种热爱 束河古镇 远离尘嚣,忘..
三台子烽火台坐落在绥中县沙河站乡三台子村东2公里的山坡上,西距绥中镇..
九门口长城坐落在辽西走廊的辽宁省与河北省交界地带,东为绥中..
唐昌镇曾是川西最富裕的地方,看惯了那些打造的古镇,目不暇接的商业气..
南豆角村一村民家老宅的地面是石块铺成的 南豆角村的社公爷石像 南豆..
山重村,属福建省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大同:既保护文化遗产又实现..
 ·河南部分地区的古建筑现状和..
 ·河南部分地区的古建筑现状和..
 ·漳州村民集五百万修缮华佗庙..
 ·江西三江古民宅群盼老有所养..
 ·合川古街将重现两百年文峰塔..
 ·郑州方顶村明清古建筑保存完..
 ·武昌古民居的绿色生态学
 ·河南部分地区的古建筑现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