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存,现代文明纵横交错,井陉矿区贾庄,就像一幅不时变化的画卷,刚品味完一段静谧的古旧时光便猛然迎来一片靓丽的城市风景。这座井陉矿区最大的行政村,这座八百年历史的村庄,前世今生一览无余,无须细细寻觅,只是放慢心情,随村庄在过去与现在间跳跃。
历史:800多年村庄曾为商贾重地
贾(gǔ)庄,位于井陉矿区西北部,矿区最大的行政村,目前有5000多人,1300多户,距离石家庄约有45公里左右。
贾,古指设肆售货的商人,据贾庄村志记载,贾庄之名由来便于此有关。贾庄村志记载,贾庄为南北古驿道咽喉之地,向西经小作镇、桃林坪一线至山西盂县;向北经赵东岭至平山孟耳庄;向东过石门经库隆峰至井陉、获鹿、平山三县交汇处。商贩多喜于此为市。年久日深,逐渐形成以买卖为主的两片村落,当时称为“东贾”和“西贾”,明万历九年两村合为“贾庄”。
在北宋末期便有了贾庄,且已是商贾重地,距今已有800多年。村中的老人回忆,据父辈向其讲述,清咸丰年间贾庄老街的商业字号近30家,如“广益号”、“合成号”、“致中堂”等,在周边村庄都是赫赫有名的店铺,到清末明初,工商业字号达到了60多家。一些个体商号、作坊、小摊贩联合起来选派代表,推选出会首,曾成立了贾庄会馆,由会首主持,会馆的聚会及大的集体行动,联合各行各业相互帮衬救助,避免欺行霸市等。会馆成立规章完善,形成了五日一集(既阴历逢一、六为集日),贾庄集市也是规模越来越大,影响颇远。
走在贾庄的西沟街、花街等街道,旧时的板搭门店铺还存有几家,虽大门紧锁、破烂不堪,但窗棂雕花、门面宽大,当时的遗风犹存。临街设店,店门宽敞,白天摘板营业,夜晚上门打烊,营业期间客似云来,村中几位老人谈起贾庄的繁荣商业津津乐道。
据贾庄党支部副书记崔毛文介绍,如今贾庄的商业依然繁荣,乃山口重镇,小小村庄里各种店面上百家,每当贾庄赶集之日,临近村庄的群众都纷纷来此,十分繁华。
建筑:毕家台民居沉淀数百年明清遗风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毕家台民居便沉淀下了贾庄深邃的历史。贾庄四面环山,素称“九龙探海”,“龙”指的是环村雄踞的九大土岭。据称,这些土岭都颇有讲究,轶闻传说甚多。
贾庄的民居大多便依土岭而建,毕家台也不例外。如果说北京四合院表现出一种官宦气质,山西王家大院是官商住宅文化的代表,那么贾庄毕家台则有些民官小资的韵味。
据毕家年长者回忆,明嘉靖年间,贾庄毕氏始祖毕扶由井陉七狮窑迁居贾庄村西高埠处建造房屋———毕家台。“毕家台”系遂平县知县毕经之别墅,也称谦山公别墅。
史料记载,遂平知县毕经,为官清正,博学多才,对易经风水颇精。据村民称,毕家台位于村中心九龙脉系之首卧龙岭腹下,为保证祖俗延续,别墅的街道和房屋按本族姓氏“畢”字型设计,古城堡式建筑。
别墅始建于1469年,占地23568平方米。标致建筑共六幢大院,20个小院。有三进四合院,套院,跨院,过厅院。三百年岁月悠悠,几代风雨飘零,如今毕家台完整院落仅剩数处。
走进毕家台,房檐上的枯草和脱落的墙壁看起来有些荒凉,但远观近睹所剩的几处院落,那宽敞的门道、花朵形的砖雕和各式窗花却也能体味出谦山公别墅当年的风姿。
毕家二十四代子孙毕玉芳至今还住在毕家台,今年51岁的她颇有些自豪地称,自家的房子已近300年历史。毕玉芳介绍说,以前盖房子并不用砖、用水泥,而是用土坯,约摸一尺多长、半尺多宽的土坯。“十分坚固!”这是毕玉芳给自己房子惟一的评价。
崔毛文称,曾有建筑学家考察过毕家台民居后称赞,毕家台充分显示出了明代北方山区民居宅院古仆素雅和庄重肃穆。
推荐阅读:
崇德堂:民国老宅的风雨沧桑
粉墙黛瓦 婺源古宅前世今生
深圳高岭古村四百年沉睡历史
河北元氏古郡家家有“秦砖汉瓦”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