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开道,一台官轿缓缓进入文家市境内。尽管街巷一片市井喧腾,但轿中时任浏阳知县的胡芝房,却还是从中辨析出了不远处的琅琅书声。寻声下轿,“文昌宫”近在眼前。穿过古木幽深的院落,来到大堂。须发皆白的夫子正仰头忘情诵读“之乎者也”,而十余位书生端坐于桌案,摇头晃脑沉吟不已。胡芝房不忍惊扰他们,出得门来。背倚文华山,看小镇前的南川河水向前流淌。他想,若将文昌宫改为书院,兴办义学,这对于国家和民众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
这个春天的片断,发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
捐资合建南乡最高学府
文家市集镇市场路33号,57岁的刘声光站在家门口等我们。
一见面,他就手指着街对面说:“看,那是杨勇的故居。杨勇1927年曾在里仁学校九班上过学。而这个里仁学校,前身就是文华书院。祖上刘大馥是当地名儒,主持参与了建院。”
刘声光递过来的《清江刘氏族谱》记载:“大馥道光二十年,捐资倡建本邑文华书院,议叙盐知事职衔两次劝捐出力”;再加上“当地人士集资数千缗(数百万个铜钱),田数顷”,次年(1841年)书院落成,取古籍中“文章华国”之义,命名为文华书院。
这是南乡共有,也是惟一一座最高学府,文家市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南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南乡或其他地区的高才学生,经过甄取后,纷纷进入该院学习。书院的山长(即院长),均由县内饱学鸿儒担任,有据可考的有:江西的举人彭梦彰,当地的陈蕃庶、金刚的陈运精,以及永安的刘信庚等。
值得一提的是,书院学生的学习方式。除由院长选定书籍讲授外,主要由学生自己阅读,但可随时向院长质疑问难。
书院兴建后,仍不断有人捐资助学。捐募的山、田、铺屋出租,用于老师的薪水以及学生的学费开销。这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书院,极大地方便了文家市及整个南乡弟子入学,使得这一带文风日盛。
为国储备经文纬武之才
时间穿梭到1909年,在清政府一系列新政举措下,文华书院改制为学堂,更名“里仁”。里仁校名取自《论语》。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相处是美好的。否则,岂能习得智慧?)“里”的释义中有“故乡”一项,因此又寄托了乡亲都能在此受到良好教育,成为仁人志士的宏愿。自此,旧书院不再纯粹读经史,而是新设了算术、历史、地理、体育等课程。1926年,胡耀邦从二十里外的苍坊村,来到里仁学校念书,就读第十班。里仁学校历届校长都是同情、倾向革命的进步人士,如甘恩锡、罗章龙、陈世乔、甘恩藻等。聘请的教师都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很注重对学生进行维新、民主、爱国的思想教育。湘赣边界的山沟里能出胡耀邦这种伟人,不为无因。
时至今日,当我们翻阅一个个从文华书院走出去的学生名字,再看看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会发现书院倡导的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已经贯穿了他们的一生乃至后辈。无数耳熟能详的名人曾活跃在此,杨勇、陈绍常、刘沅葆、彭芝荪、孙发力等近现代的湘籍名人、革命先贤或多或少均与书院有关,无一不是秉承了文华书院的风气。
“文家市里仁学堂这副门联其名不著,却气魄奇大:‘以文会友;为国储才’。堪与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媲美了。两首联都对得起它们所在的时代!”2012年4月8日,资深媒体人石扉客游览文家市后在其微博上写道。
推荐阅读:
泸州老城墙的前世今生
云南光尊寺的前世今生
福建崇仁古村
中国皇家禅林·四川广德寺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