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早报连续两日报道国宝级文物蔡氏古民居遭遇部分维修人员“破坏性保护”一事,造成这一结果原因是维修人员技艺有限还是能者不按标准工艺施工?而目前泉州文物维修专业队伍、人才情况如何?
古大厝少了,维修市场萎缩
“目前,泉州的古大厝正在不断减少。”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原馆长黄金良介绍,早年建设的古大厝正在逐渐消失,无人居住、无人保护、保护不善都是古大厝不断缩减的因素,而维修人员工艺不过关,乱修乱葺致使古大厝“走形”“失神”,使得“原汁原味”的古大厝越发稀有。
古大厝越来越少,维修“市场”也日渐萎缩。
年轻人不学,老师傅渐退出
古大厝维修“市场”萎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在减少。黄金良介绍,从事这行的人其实有一定数量的,但真正会这门手艺,施工时能遵循传统工艺的人却屈指可数。
“市场前景如此,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了,而一些有好手艺的老师傅也渐渐退出这一行业。”黄金良说,现在即使是一些拥有古建筑文物保护施工资质的单位也很难聘请到工艺炉火纯青的师傅。
2010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更是入列世界“非遗”名录,但如今懂得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人才却少之又少。泉州目前有几家学校开设雕刻工艺专业,但专门学习古建筑工艺的却未曾听闻。
“现在懂得这个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再不加紧保护,这个‘非遗’危在旦夕。”黄金良感慨。
没传统材料,传统工艺难施展,另一方面,古大厝的“破坏性保护”还受客观因素影响。
从事古建筑维修近10年的李师傅说,以修复泥塑为例,古大厝的精妙之处往往体现在“水车堵”(屋檐)位置,因为这里集中呈现着由彩陶打造、形象各异的泥塑,但如今,这种用以打造泥塑的彩陶几近失传,市面上很难找到这种材料,所以修复泥塑成为古大厝维修的一大难题。
此外,一些原材料的变化,不适用于传统工艺,使得打造出来的东西僵硬、不生动。
声音:网友强烈关注古大厝,守护历史载体守护精神家园
随着早报报道的滚动推出,“闽南古厝保护”成为网上热议话题:
@郭培明798: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珍爱的村级文物(尽管文保名单上没有)……那是村民与游子的精神家园,又是一个时代现实生活与建筑文化的印记。我曾有个市政协提案建议对乡村“文物”进行登记造册,补贴修缮,防止被盗,合理利用。不然,如果它们一一消失,我们还有回家的感觉吗?
@三畏斋主—王仁杰:保护古城,前辈与我等苦斗了二十多年,效果甚微。
@泉晋—前进:希望有更多的特色建筑和古民居能列入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对于暂时无法列入省级的,可先调查列入市级保护。现在盗窃古民居建筑构件的小偷很多,很猖狂,再不快点行动起来,过几年就被盗光。
@阳光若水9:有识之士应该群起保护泉州的多元璀璨文化,让子孙后代也能看到祖先所创造的辉煌。
相关链接: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它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以及东南亚等地区。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
推荐阅读:
巴东县水布垭镇特色民居
宁波包达三故居面临彻底拆毁
苏州碑刻博物馆为张溥故居重修立碑
梅州决定不拆汉帝宫 600年历史文物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