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四次去山西访古,实地考察早期木结构古建筑100余处,其中有数十处是屋顶坍塌漏雨的,急需维修抢救。”署名为“爱塔传奇”的新浪微博博主发布的上述内容受到了众多山西古建筑爱好者的关注。几乎同时,“太原市城隍庙、牺盟会太原市委旧址将大修”的消息也公布于众,其中,城隍庙的修复吸引了民间资本的参与。“爱塔传奇”在他的一条微博中,详细列举了25处亟待维修的古建筑,破损原因多为年久失修。当政府财政经费无力负担所有古建筑的维护时,民间资本的适时加入,是否会为古建筑维护找到一条出路?
A古建“防老”之困
太原城隍庙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建筑物大部分已破败不堪,渗漏严重。
太原市杏花岭区文物旅游局局长宋建伟说:“城隍庙的维修方案已经得到批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对一些传达历史信息的构件都要尽量保留。”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省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2802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715处。
山西省文物局政策法规宣传处处长许高哲说:“文物保护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根据文物价值及破损程度衡量,按规划进行修复,许多未挂牌的古民居还处于保护的空白区。”
“杏花岭区是目前省城古建筑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历史文化大区,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古民居和名人故居共有80余处,可挂牌保护的只有30余处。”宋建伟告诉记者,城市发展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传统民居散布各处,成为高楼大厦之间的“盆景”,加大了整体或划片保护开发的难度。
在太原市文津巷有一所民居,记者注意到,该老屋的门楣早已腐朽,砖雕等各式建筑构件均已破损。2009年,这所老民居被挂上“历史民居”的牌子,可房子依旧老旧,几年来,没有得到改善。
“翻修老屋一是要申请政府部门批准,其次还需要很多钱。”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刘先生表示,维修方案必须经过文物部门的批准,这所宅院的维修费算下来超过百万元,用这笔费用可以在太原买一套不错的商品房。
“依据《文物法》规定,实行‘谁使用、谁管理、谁维修’的政策,由产权单位进行维修。”宋建伟告诉记者,即便文物古建漏雨,亦只是作为普通公房对待,做一些简单的修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民居的损坏程度越来越深,甚至有沦为危房的可能。
B民资带来新活力
“太原成功申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加大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少位于市区的历史民居都得到了挂牌保护。”宋建伟说,但是由于文物保护资金来源单一且数量有限,文物维护也只能量力而为。
与此同时,由于古建筑的不可替代性,这些古建筑的商业开发价值日渐引起社会关注,刘晓东便是其中一员。
刘晓东曾考察过位于太原市区的十几个四合院,最终他选择了位于三桥街的一栋历史民居。“这是一栋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处于太原繁华区的居民区,位置闹中取静,并且建筑物基本完整”。
正当刘晓东有意投资古建筑开发时,由于年久失修,位于三桥街的该四合院西厢房屋顶瓦片发生大面积滑落,而业主无力维修,坍塌面只是用一块塑料布盖了起来。
“老院原先被业主分租给十四五户人家,由于保护不当,损坏非常严重。”西厢房发生坍塌后,作为主管部门,宋建伟尝试着把民间资金引入到历史民居的保护中来。
刘晓东与宋建伟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刘晓东看重了这个四合院的商业开发价值,宋建伟也欣喜一栋老宅可以得到保护,刘晓东与业主很快达成了协议,双方签订了20年的租赁合同,老宅的维修、使用交由刘晓东负责。
2011年8月,刘晓东报请的维修方案得到批复,古建工程队开始施工。李杰曾参与该民居的维修规划设计,他从事古建筑维修将近30年,如今是山西省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第五分公司的总工程师。
李杰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过程中,对一些可以传达历史信息的构件都尽力做了保留。
为了凸显古民居的文化气息,刘晓东给院落内的7个房间分别取名为:大老爷、二老爷、大小姐、大少爷、锦少爷、惠小姐、合家亲。刘晓东说,每个房间都经过精心的设计,都融入了一定人物的生活方式及性格特征。
经过投入巨资的修复后,这栋历史民居院既保留了古民居气息,又增添了现代化气息。刘晓东说,整个修复工程,前后共投入数百万元,比原地建一栋新建筑需要的费用还多。
推荐阅读:
山西五台山上的古建筑遗存
泉州蔡氏古民居遭“破坏性保护”?
深圳清林径水库见底 清末古“西湖村”现形
海口美兰八百万拆“古庙”引热议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