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岘舍利塔
安昌岘舍利塔位于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安昌岘村东山顶上。塔为砖筑,八角形七层密檐。维修前经实测残存17.11米。1988年被辽宁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由塔座、塔身、密檐三部分组成。塔座应为须弥式,但早年下部残损严重,已无法弄清其原始状况,现只残存须弥座上部,有上枭及上枋,砖雕仰莲,在束腰部位,残存一转角力士。塔身八面,四正面为拱形龛门,龛门内原应有砖雕佛像,维修前已全部缺失。在券龛门的上方,雕饰莲形宝盖,紧接着宝盖上雕饰二飞天,飞天两足相对,头部朝向两侧,相对翱翔。四隅面下部为两菩萨,披天衣,系璎珞,足踏莲花墩,手印各不相同。其头部在维修前全部残损,原始形态不详。民国十八年(1929)《锦西县志》记载,“第一层每面均刻罗汉像二”,据残存痕迹看,四隅面不应为罗汉砖雕,而应是菩萨砖雕。二菩萨之上,为一大流苏宝盖,略宽于下面的二菩萨,宝盖造型有别于四正面。在宝盖上二皮砖位置,砖雕二飞天,与四正面不同的是二飞天头部向内,两头相对。各面之间转角处饰圆形倚柱。
塔身之上为阑额和普柏枋,普柏枋上承一层大檐铺作。每面转角铺作一朵,补间一朵。铺作为单杪四铺作,补间华拱伸出尺寸短小。
铺作之上为双层木檐椽飞,将一层大檐挑出。密檐共七层,每层密檐部分用四皮叠涩砖挑檐,用三皮反叠砖收檐,围脊和束腰由七皮砖组成,每成密檐间逐层内收,收分为7.4度。
安昌岘塔共使用青砖六种,分别为390×190×70条砖,420×250×75条砖,420×190×75条砖,390×390×70方砖,420×420×75方砖,520×255×75条砖。
塔及重修舍利塔碑铭
安昌岘塔创建年代一直存在争议。刘谦和林威两位先生分别在《锦州各寺考》和《锦西文史资料》第三辑中将该塔建造年代推断为金代。曹汛先生在编辑《辽宁古迹大观》和建立“四有”档案时认为该塔建于辽代,金代重修。李宇峰先生在《葫芦岛文物》1996年上发表文章《安昌岘舍利塔建筑年代考》则用类型学方法,从《东讲院碑铭》和《创建静安寺碑铭》的形制特征入手,认为“金天德四年”碑为辽代所作,后经金代铲平改刻,进而推断该塔为辽代所建,而所谓“金天德三年”重修一说则则是李三锡为自己投金行为遮丑而掩人耳目。
其实此塔的建筑年代本来是很清楚的。只要认真读一下立于塔旁的《锦州安昌县永和村东讲院重修舍利塔碑铭》,便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在现存安昌岘塔之前,“而昔尝立砖塔于艮峰之上,多历年所风摧雨注,周围毁缺,虑其颠仆,众议重修。”“自天德三年四月十四日癸日兴工,至当年八月十五日工就。”“特划旧基而增修之,叠起七层,高逾六丈,其陶访工匠成于心,授规于手,当始兴修,奉安舍利”。上述记载说明,在金天德三年(1151)时,旧有辽塔已风摧雨注,残损十分严重,随时有倒塌的可能,于是,众人集资,将原来辽塔拆除,“上饰浮图,下藏舍利”,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筑。现存安昌岘舍利塔是在原辽塔的旧基础上,重新修建的金代塔。有人认为,现存塔是建于辽代,金天德三年只不过是加固维修而已。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金天德三年仅仅是对辽代塔进行简单的加固维修,那么,在一个周围毁缺,虑其颠仆的危塔下面,如何去奉安“佛牙求得舍利九粒”,在施工技术上恐怕是很难实现的。
此外,该塔的建筑特点也具有明显金代时代特征。
推荐阅读:
清代古宅面临拆迁 屋主希望木雕保护下来
河北今年对重点文物建筑全面抢修
徐州青山泉发现西汉晚期墓葬群
河南禹州闵庄钧窑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