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大梁江古村落
大梁江位于河北井陉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因其隐藏在群山环抱之中,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314座,是一个完整的山区古村落。大梁江虽然叫“江”,因地处山区非常缺水,犹如古时的人五行缺土所以起名“闰土”,水源弥足珍贵的村庄便唤作“大梁江”。
村落:风格朴拙古韵天成大梁江依山就势而建,房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精美雅致,构建了古村落的基础风貌。乍一看,不像个村落,倒像个大宅子。进入村口,放眼望去,路北的山坡上,青灰色的石墙掩映中,一座座高耸的屋脊鳞次栉比,恢弘博大的气势扑面而来。不宽的街道都是青青的卵石铺就,经过几百年的踩踏,乌黑发亮,昭示着大梁江的悠久历史。
民宅建在两座山梁中间,两面是坡地,中间是山沟。这两座山梁一南一北,左右环抱,两个山脚形成仅有数丈宽的山口。大梁江人在这山口上,建了一座类似于阁楼的建筑,就像个城楼一样。城楼里面门洞正面上方写有“接脉通全”四个字,寓意这城门恰恰把两座山梁接起来了,也是吉祥发达之意。而城楼里面门洞反面上方“襟山带河”四个字,则代表大梁江山河壮美,大梁江人胸襟开阔。城门之上有阁楼一座,既是烧香朝拜之地,又有抵御防护功能。阁楼的照壁以浮雕镶嵌而成,几何图案的中心是一个威风凛凛的麒麟。门下石块铺路,因年代久远坚硬的花岗石已经被车轮碾压得凹凸不平。
走进在历史的风雨中静立了几百年的大梁江,像是进入一个石头砌成的童话世界,石头铺在地上,还制成石碾、石碑、石刻,盖成石头四合院,形成独具特色的石头村落群。大梁江有三条主要街道,按照处于山坡的高低位置分为下街、中街和上街,下街的大部分房屋都人去屋空,但都基本保存完好。中街和上街状况更好些,居住的村民也多一些,两米多宽的小街青石铺路,蜿蜒曲折,纵横交织。
建筑:晋冀合璧巧采京华
大梁江古属山西,因此民居具有山西建筑的特点,外墙高,有很强的防御性。房屋都是单坡顶,雨水都向院子里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由于当时大梁江村的晋商在北京经商,晋商生意发达以后回到家乡买房置地,受北京四合院影响和山地地形限制,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所以建筑又似北京四合院。
街道两侧院门各自不同,北京味儿的垂花门,精雕细刻的抱鼓石(门墩)、栓马石等等都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许多老屋的门板上还贴着对联或门神。推门入户,看到的是“住着明清时代的老屋,喝着老天爷的无根水”的梁氏后裔。石券洞室的卧房、黄泥抹就的灶台、古老的排水系统……农家屋里陈设虽然简朴简单,但干净整洁,灶台一尘不染。生活虽然清贫,但人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门窗的雕花、院子里随意绽放的野花及门前的石碾、石磨都散发着山沟沟生活的的静谧和随意。我想生活在这里的古人应该是恬淡自如、田园牧歌式的。
武魁府:一宅九院威严尚存
大梁江建筑风格特点在一宅九院的武举人府第中体现得一览无余。走进这个占地两亩、房屋百间的四合院,里面有九重院落,院中有院,院里有楼,楼上有楼,楼顶有院,楼能通楼,院能通院,可以说是深山里的大宅门。
且不说其整体的气势与特点,单看那体现精致和地位的建筑局部,就足够让人叹为观止。层层叠叠的瓦片,将屋顶遮盖得严严实实。瓦口处是雕刻精美的兽头,朴拙古劲,渗透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不知名的石雕古兽,蹲踞在屋脊上,仰首怒目,巨口大张,造型粗犷,面目生动,仿佛在俯视下方穿梭往来的芸芸众生。格子窗上细密的雕花和门前石礅上繁复的花纹,我们能从武举人的后世子孙自豪的回忆,感受到武举人当年的春风得意与富贵过人。至今两层楼的四合院高大的石墙巍然挺立,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使得屋顶几近坍塌,但依然一副不可小觑的模样,武举人宅邸的威严依稀尚存。
从武举人大院的后门出来就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戏台,戏台前面的场子不大,只能容纳几十个人看戏。戏楼坐南朝北,建得细致精道,青石发圈,中间有两米宽半人高的拱门,南北贯通,戏台四根方形石柱支撑,四根石柱,两副对联。这对联写得耐人寻味,一联曰:“不真不幻水中明月镜中花,可删可存格外文章圈外注。”另一联曰:“虎节龙旌喜看蜃楼景色,莺歌凤管欣听月窟音声。”两副对联把一个戏里戏外、台上台下、人间仙境、世俗风尘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大梁江自古就远离兵连祸结,梁氏祖先依靠经商的原始积累,为后代留下了一座世外桃源式的“石头城”。梁氏历代以农为本,不辍笔耕,代出才人,古代的文武举人和秀才自不必说,自从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后,大梁江已经走出专科以上的大学生400多人。近年来,深厚悠久的文化民俗,雄浑壮美的山川景色,幽静深沉的大院小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踏访。
推荐阅读:
歙县棠樾古村落展靓丽新姿
大源村看古建筑 与山林互映衬
福清古民居:三山镇泽歧村
争相打造假古街 “假的比真的好看”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