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鲁木齐市民质疑新大文物解放楼被拆
来源:亚心网 作者:费璇 李瑞 日期:2012-12-12
记者调查
记者从乌市文物局了解到,在近5年的文物古迹普查中,乌市现有288处文物点,其中苏式建筑群约有20处,包含40-50栋苏式建筑,主要集中在天山区和沙区。“近几年来,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以及主城区道路的扩容和改建,都对苏式建筑保护产生了影响”。
实地探访有保存也有拆除
昨日,记者走访了3处拥有苏式风格的建筑群。
在南门,远远就能看到人民剧场和明德路工商银行隔路相对,这两栋上世纪50年代苏式风格建筑的代表,至今保存完整。从外表看,这两栋建筑与上世纪50年代的资料图片差别并不大。走进去看,工商银行的“斯拉夫”风和人民剧场浓重的民族特色形成鲜明对比。
这两个地方的工作人员说,如果光是保存而不进行修缮,工商银行和人民剧场是保存不了这么完整的。2001年至2003年间,工商银行在修缮时保留了外观原有风格,对内部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人民剧场也不例外,经过修缮后仍然被使用,外观至今保存完整。
友好路明园附近的石油小区,也有几栋典型苏式住宅建筑,黄色墙面,红色的木门,二层或者四层的小楼。
住在2栋1单元的刘先生说,他在这栋小楼里住了36年,父母就是在这里故去的,他还记得当初住进这个房子的欣喜和激动,“最初住进来的时候,喜欢踩着木楼梯蹦来蹦去,很喜欢这里,冬暖夏凉不说,总觉得这些厚重的红门里有着不一样的温暖”。
而在新疆农业大学,正门进去沿着小路走到头,在右手边就能看到一栋典型的苏式建筑,现在是管理学院办公楼。白色的柱子,柱子顶端有麦穗样雕花,整体还算保存完整。“这栋楼房建于1952年,1954年竣工,原先楼里面铺的是木地板,已经朽烂了,打扫也不太方便。”农大后勤基建科的刘庆国介绍说,这栋楼在建造上属于偏苏式建筑,却也保留了中国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楼体内部也在一点点维修,但仍然保存了外观风格。
尽管这几处的苏式建筑保存得还算比较完整,但首府大部分苏式建筑仍然逃不开被拆除的命运:1993年,曾和新疆省大银行(现明德路工商银行)齐名的新疆大学红楼,在一片惋惜声中拆除;2009年前后,位于胜利路新疆歌舞团院内的前苏联驻新疆领事馆办公楼被拆除,这栋楼是乌市最早的苏式建筑,被业内人士称为研究新疆建筑史最重要的实物之一。
记者从乌市文物局了解到,近5年来,苏式建筑群的保护工作并不乐观,前苏联领事馆被拆除后,沙区3栋苏式建筑也陆续被拆。“最可惜的是七纺工业厂房的拆除,那里是乌鲁木齐最后一处苏式风格的工业遗产。”乌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说。
择其经典发展与保护共存
“城市建设发展与保留城市历史风貌是有冲突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延续的矛盾。所以我们应该用较为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乌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说。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确实破旧不堪的苏式建筑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难免被拆。“虽然这些建筑一直由文物局保护,但归使用和所有单位维护和修缮,由于这些单位的经济实力等客观原因,建筑保存状态有好有坏,一些日渐破旧的建筑也逐渐会失去保存价值。”这名工作人员说。
“新疆近现代史开端大约在明清时代,那时乌鲁木齐就有一些苏式建筑了,在民国之后更加盛行。这些建筑对乌鲁木齐来说是一个时代特征,就像一张名片,时刻提醒着这个城市的历史。这些建筑都具有不可复制性,拆一座就少一座。”现在乌市博物馆工作的梁勇曾是乌市文物局业务主任,他认为,乌市大部分苏式建筑都有保护价值,但选择代表性建筑保护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一些建筑不仅具有历史文化意义,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这类苏式建筑被保护起来可以作为旅游景点,让后代也能了解上世纪50年代的乌鲁木齐。”梁勇说,从乌市苏式文物建筑保护的现状来看,保存较好的都是通过保证外观不变的情况下,对内部进行改造加固,保存其实用性。这也是文物保护较为客观的保护方式。
担任过乌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的辛翔说,在漫长的城市建设与变迁过程中,完全保留所有苏式建筑是不可能的。一座建筑是否有保留价值取决于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而这些建筑是否具有这两方面的价值,应该通过专家的评估来确定。在评估结束后,哪些不能保存了,哪些值得保存,哪些需要修缮,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进行保护,不仅是从人文的角度考虑,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推荐阅读:
保护古建筑应该突破罚款思维
传承金陵古建文化 呼唤全民“建筑觉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斯同墓修缮完工
宁夏百年“旱码头”变身“金三营” 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