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村落是优胜劣汰自然之选
来源:第一旅游网 作者:刘思敏 日期:2012-12-10
人文生态保护区的概念类似于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很多都是消极保护,不改变区域里面的任何形状,只需要留出一定的物理空间,不干扰生物链,尽量限制人的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可看性一般不强,景观价值和体验价值都不高,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生态链的完整性。
文化就是一种人文生态,也是需要保护的,尽管这种保护因为看起来不太实用而表现得比较消极,但是这个社会要为后人建立活标本,就必须付出社会成本,且不管有没人来观看。即使这代人不看,下代人可能会看,下代人也不看,几百年之后的人们也许会觉得它有价值。
人文生态保护区相较自然保护区来说,难度更大,因为它必须是活化的,又由于使用功能的缺失,现代人不愿意永久居住在里面。经过旅游开发的村落其人文生态会悄悄发生转化、变质,具有舞台性与表演性的特质。保护下来的村落已经不是原始的村落了,已经被异化了。
因此,以上两种保护的形式都处于两难之中,旅游开发后的村落是异化的村落,而民居博物馆保护的村落是僵死的村落。目前还找不到更完美的保护方式,旅游开发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如果没有旅游激活村落的发展,社会是无法承担巨大的成本来着眼于长远的村落保护的。
无条件保护“村落之根”
在传统村落急剧消失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便也不能完整地保护它们,至少还有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举措来留住村落的根——古树,只有古树可以最真实、最鲜活地见证村落的历史底蕴。
在国内,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古村落都很注重风水,例如婺源、徽州等地,它们的建筑对当地的山川风物有一个非常好的巧妙地利用。这些村落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塑造,很多参天古树,成为村落独特的标志与景观。古树是不可复制的,没有古树就没有传统古村落。这些古树很难移植成活,如果在城市化过程中,它们与村落一起消失了,那么古村落就不可再生了。失去了根,失去了魂,没有这些古树,古村落就不是古村落,而只是一个外壳。古村落的建筑不可能保存几百年,以现在的建筑技术完全可以“死灰复燃”般复建,也可以做旧。
因此,记者认为,与保护古建筑、古村落相比,保护古村落的古树,才是重中之重的当务之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算村落必须为城镇化让路,也可以围绕古树设计规划城镇。在未来,重建古村落相较重建古城的可能性要小一些。因为古城的容量大,商业模式更容易选择。而村落只是个比较简单的聚集,很难找到非常好的商业模式。
优胜劣汰的自然之选
如果我们对村落的保护科学理性,可以大胆猜测,未来的中国拥有像欧美那样美丽的乡村风景的概率非常大。
欧美的乡村特色比较明显,非常美、非常大,但是不像中国村落这么繁多密集,农村人口也比较少。重要的是,这些村落早就实现了内部功能上的现代化,只是外形上保留了几个世纪以前的风貌。欧洲这种看起来很美,实际上也很美的乡村现状,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优胜劣汰的结果。那些没有特征的村落必须加速消失,留下的都是在城镇化大潮中客观上经过价值评判的筛选结果。
我国的村落良莠不齐,密度很大,大多都是自发消失的。农民在村里大肆建造楼房,已经破坏了村落的原有风貌;农村的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稀缺,这些问题必然要通过城镇化来解决。现实可行的解决之道是,将少部分有价值的村落集中,然后像欧美那样进行内部的功能改造,同时保持古村落的外形与风貌。我国中西部地区古村落保护的空间和潜力很大,农村土地辽阔,只有城镇化与开发保护同时进行,才能产生像欧美那样美丽的乡村。
因此,记者认为,最美村落就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具有保护价值的村落赶紧开发保护,没有保护价值的村落就只能伴随城市化的过程加速消失。
推荐阅读:
甘肃平凉古城墙逐渐消失在城市化的视野中
丽水白云森林公园举行寺庙景区落成庆典
“第一大围”修缮难寻古瓦青砖老工匠
泰山景区鲁班殿修复主体完工 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