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坪村原有57户村民,现在只有3户7个老人居住。“患病了,床头连一个端茶倒水的都没有,有时腿一蹬就走了,家里人都不知道。”帅伟绅对他们的凄凉晚年同情不已。
戴文说,这些人家有的已经10多年没有人居住,有的仅在过年时才住几天人。
观坪村居住的7个老人中,最小的有64岁,最大的有80多岁。“老了什么也做不了,平常就忙活点吃的。”村里7个老人,每人身体都有病疼。
戴文双腿患有严重的风湿,还有高血压,两天不吃药血压就高。老伴帅伟莲有心绞痛病,活动多了就发作。“有病了就自己扛着,活一天算一天。”戴文说。
小学办不下去了着火找不到人救
10月25日,记者踏访观坪村发现,村里很多房屋大门紧锁,一些已经破败不堪。
坏人会瞅准空心村仅剩下老人进行盗窃。为维护村庄的安宁,村干部不得不将已经古稀的老人组织起来在村里巡逻。
“他们自己生活都有问题,哪能对付贼?只是起些震慑作用罢了。”钟兆柳说。
2005年,山林起火,村干部敲锣打鼓,也只找到几十个能上山救火的人。“全是老人,走都走不动,怎么去灭火?”说起那次经历,钟兆柳很感慨。
塘边村书记钟式乾说,合水村、塘边村等村庄人少了,地荒了不少。山上的野猪也多了起来,经常下山糟蹋庄稼,地越荒越多。
“空心村”的学校因学生人数大量减少,很多办不下去了。合水村小学在2011年停办,吊钟小学2012年只有6个学生,老师只有一个,面临停办的危险。
一些曾经人丁兴旺的古老村庄,随着年轻人外出,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逐渐消失,一些地方已很多年不再舞龙狮、玩龙灯、唱社戏了。
随着村民减少,教育、医疗、治安等公共资源日益衰弱。村里卫生所一天不如一天,老人看病也不方便。公共服务跟不上,又造成更多村民外出,如此恶性循环。
要想村庄不消失,需要有产业支撑
尽管有很多问题存在,一些老人还是愿意呆着村里。
戴文和南坑村的钟兆武就是典型,他们认为村里空气好,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习惯了,再冷清也比居住在城里安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曾给消亡的村庄这样定义如果一个村庄剩的户数和人数到达这样一个状态:红白大事凑不起办事的人手,现有适龄年轻人在村里找不到对象,后辈年轻人再不愿回村居住,那么,这个村庄也就“不亡而待尽”了。
钟兆柳很赞同他的话。怎样不让这些“空心村”消亡、重焕生机?钟兆柳说需要有产业支撑。
他曾三次到江西婺源去考察那里的古村落旅游,最大的愿望是将“和婺源条件相似”的合水村复制成另一个婺源。
他现在正忙着寻找投资人。“希望在这些村落消失前,能有贵人出现。”
推荐阅读:
滑县投入千万元整修道口镇古城墙和古民居
贵州福泉凤山镇古遗址亟待保护开发
厦门青礁慈济祖宫获批4A级景区
私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将有法可依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