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院见证昔日记忆
民间支招打造福州版“鼓浪屿”
对于老洋房的未来,让福州市民乃至外地游客格外期待。记者获悉,福州有一群老建筑爱好者,他们对仓山老洋房进行拍照、记录、归档,并办起网站。在促进各方重视老洋房的保护问题上,这股民间力量功不可没。池志海是他们中的一员,仓山老洋房手绘地图就出自他手。对于将来的仓山老洋房的设想,池志海说,“希望不要去建一批假古董,老洋房要修旧如旧,要让人居住,才有人气”。此外,“部分老洋房可以赋予新的功能,由艺术家们自发在这聚集,开工作室、办展览、开咖啡馆,形成一个文化创意区”。池志海的这个设想与规划部门相符,根据规划方案,保护修复后,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位是福州历史城区南部的文化休闲、文化创意产业集中片区,闽江景观游览带与城市商业轴上的重要节点,仓山地区具有历史底蕴的生活社区。对于这一定位,池志海认为,仓山区有这样的文化条件。仓山区自古就是福州文教重镇,大中专院校云集,百年老校福建师大就位于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在“池志海”们心中,仓山老洋房可以成为福州新的文化名片。“规划、保护好,其对于福州的意义,就如同鼓浪屿之于厦门。”池志海如此表示。如今,在专家评审通过后,一些专家、民间人士开始纷纷支招,这其中,不少舆论建议将其打造成福州版的“鼓浪屿”。
“城市记忆”不可失
有的人说,福州是一个没有太多个性的城市,缺少“城市记忆”。这样的“城市记忆”,就如同鼓浪屿之于厦门,故宫、长城之于北京,外滩之于上海。鼓浪屿的知名,一大半的功劳得益于岛上的万国建筑。但福州的这一“万国建筑群”,却似乎并不为外界所熟知。一到仓山区烟台山,很多人一时会有时空转换之感。闽江北岸的台江,高楼林立、霓虹闪耀;闽江南岸的烟台山,老屋旧宅、古树参天。不过没错,这才是烟台山。这里的街区依山势而建,狭窄的街巷起起伏伏、“盘根交错”。穿过这些街巷,可以找到这个城市的许多历史印记。旧时的美、法、英、俄等国家的领事馆在这儿,福建最大的天主教堂泛船浦天主堂在这儿,中国同盟会福建支部旧址“独立厅”在这儿,中国最早的女子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在这儿,汇丰银行福州分行旧址在这儿,还有各式古朴的西洋别墅……好一派“万国建筑群”,置身其中,很多时候你会以为自己身在鼓浪屿。但城市化进程,也使得这样一些老建筑遭受破坏。在寻访老洋房时,一位外地游客见此情景感叹,他也是来福州才知道仓山有这样的“万国建筑群”,“这说明,宣传得很少,还有待进一步保护利用。其实,这里才是福州区别于其它城市的地方”。相信,这位游客说出了很多市民,甚至很多外地游客的心声。
揭秘“鼓浪屿模式”立法保护、鼓励市场运作
老建筑群的“养老”问题,似乎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艰巨。能否成为福建第二个“鼓浪屿”暂且不论,但在专家眼里,厦门近年来探索的鼓浪屿保护开发模式,可望成为借鉴。
立法明确“修旧如旧”
“鼓浪屿的老建筑主要为砖木结构,因建成年代较早,房屋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破坏。”在鼓浪屿居住的黄女士回忆,拥有千余幢中西合璧、美不胜收的风貌建筑的鼓浪屿,十多年前,老建筑历经百余年岁月的洗礼,同样面临许多修缮难题。记者注意到,也正是在2000年,厦门市正式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308幢老建筑随即被列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名录。之后,厦门快速开展修缮工程,首批101幢老建筑依据“修旧如旧”给予修缮。与此同时,在时间冲刷下,因不可抗拒因素,有些建筑成为危房,或消失在风吹雨打之中,加上老建筑复杂的产权关系,一度使得修缮工作困难重重。这之后的2009年,厦门专门对《条例》进行修订。这一进程中,禁止擅自拆除历史风貌建筑,历史风貌建筑确需拆除重建的,应当按“恢复原貌”的原则进行重建,即按“原基底、原层数、原高度、原面积、原样式、原功能”进行重建。“不能再建新东西,也不能轻易拆旧物,而是要保护、管理遗留下来的东西。”申遗顾问洪卜仁如此呼吁。
鼓励市场良性运作
在系统规划、保护的同时,还要合理利用。“除了政府手段的保护外,家庭旅馆的成功运作,也让风烛残年的老建筑看到了新生的希望。”鼓浪屿方面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保护历史风貌建筑,不仅仅是单纯的修缮和开发。在这位负责人眼里,老建筑的保护需要在功能性与观赏性、保护与市场开发中寻找到契合点。除了政府的引导和保护外,还应借助社会力量,适当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对风貌建筑进行多元化的保护。这期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鼓浪屿家庭旅馆,确实让一些老建筑焕发了生机。但这一理念,也使得有关业者过度追求利益、盲目扩张,使得部分老建筑的保护,再次出现参差不齐的景象。幸好,这时“申遗”之路开始。“申遗的脚步,让很多复杂的关系得以厘清,因为大家有了共识和共同的目标。”有关专家表示。这一期间,鼓浪屿老建筑的保护,有了更苛刻的标准。如,一些墙面稍有脱落的老建筑,不能用水泥加固砖面,而要改用传统灰浆。
推荐阅读:
武汉市“海选”出20处优秀历史建筑
青岛版平遥古城重现 明朝古村青石小巷穿越时光
保育古迹?港府终让步私人产权!
红色革命遗址 保护开发再思考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