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厝王氏宗祠
状元井
透堡镇地处连江县东北部,背靠我国“36洞天、72福地”之一的福地“炉峰”,前临东海明珠罗源湾,是一个历史悠久、文物丰富,风景秀丽的古镇。它既是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又是福建省定革命老区基点镇。现在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也已通过初选。“文化透堡”,“红色透堡”,”生态透堡”——被称为透堡“三绝”。
文化透堡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透堡即有古代闽人居住,当地发现的印纹陶可为佐证。到东晋永嘉年间,中原人士第一次大规模迁居福建时,郑氏便在这里建立了“东导村”。南梁大通元年(公元507年)透堡建有“净安寺”,专家考证这是连江县有史可考的最早寺院。唐代透堡更加繁荣,至今尚保存四座完好的唐代古寺:即瑞丰寺,月峰寺、灵佑尊王宫、报慈寺。
唐末五代期间,闽王王审知的亲侄王延最为躲避王审知去世后闽国内斗的惨剧,曾秘密来到透堡,入赘彭厝里彭将军家。现在透堡大街上,依然耸立着“彭厝王氏宗祠”。他们手中保存有一部“王氏族谱”,记录了王审知及其后代的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活动,现已成为研究闽国和王审知的重要史料,吸引海内外专家和王氏后裔前来探访研究。
南宋淳熙年间,透堡人郑鉴高中状元,建有“状元街”,“透街”之称由此而来。现在到透堡仍可看到“状元坊”和“状元井”。到南宋末年,透堡籍的郑思肖成为当时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画的“墨兰”风格奇异,诗集“铁函心史”沉入苏州古井后数百年方为后人挖掘所得。他反抗元朝暴政的高尚气节,始终为后人敬仰。当地人还传说,郑思肖为了抗元,曾经秘密从苏州回到透堡,并赴南洋为抗元义军募捐。这些往事,都记录了透堡人的文化积淀和刚毅纯朴的民风。
到明朝嘉庆年间,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地处罗源湾畔的透堡首当其冲,曾两次被倭寇洗劫。为了自卫,村民在贯穿村庄的大溪旁修建起了高大的城堡,大溪自然成为护城河,“透堡”之名由此而来。《透堡镇志》记载:城堡由“花岗石砌造,周长310丈,高1.5丈、宽丈余,设东、西、南、北四门。”几百年过去了,大部分的城墙已被拆除,但至今仍保存有东、南、北三个较为完整的城堡大门,还有一大段蜿蜒的城墙屹立在大地上,与墙旁的溪水和绿树交相辉映,让游人留恋忘返。透堡附近的山上,还保存有三个当时抗击倭寇的烽火台(即峡口烽火台,龙头烽火台,台岗烽火台),现已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透堡原属马鼻管辖,现在透堡与马鼻为相邻两个乡镇。两镇之之间的乌岩头,是兵家必经之要地。当年戚继光为了扫平盘据在马鼻的倭寇,率领戚家军前来征剿。他出奇兵,走捷径,从乌岩头山腰(俗称骨带湾)隐蔽前进。时近端午,气候炎热,兵士口渴难当。戚继光发现有一石壑泉水,深仅一尺,但不溢不竭,便下令兵士饮泉止渴。全军饮泉解渴后斗志倍增,一举全歼盘据在马鼻的倭寇。这个山泉,后被称为“千人饮”。而那骨带湾山腰的红色土路,便被称为“金玉带”。
红色透堡
正因为透堡人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故能在中国近、现代革命中作出重要贡献。
早在1906年,连江人吴适就在透堡“棋盘堂”(现遗址已建成“辛亥革命纪念馆”)秘密建立光复会并任会长。1911年3月,应中国同盟会孙中山、黄兴等人召唤,吴适率领连江光复会20余人(其中透堡籍7人)在“棋盘堂”宣誓后奔赴广州参加起义。是役(俗称黄花岗起义)连江籍会员牺牲9人,其中透堡籍2人。吴适在战斗中奋勇冲杀,不幸被捕,已被清廷宣判死刑。后因革命形势发展迅速,清廷垮台,吴适才得以生还出狱,故被誉为“黄花岗生还烈士”。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和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鼓舞民众继续探寻救国图存的新路。1926年中国共产党福州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后,连江县先进分子率先响应。1929年,透堡青年杨而菖秘密加入中共;1930年,担任中共连江县委第一任书记。1930年重阳节,杨而菖利用登高机会,在炉峰顶上的炉峰寺召开透堡农民协会骨干成员会议,宣传革命道理。1931年,杨而菖在邓子恢(时任中共福州市委巡视员)指导下,发动了连江县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武装暴动,史称“透堡暴动”。现透堡保存有“邓子恢居住地遗址”、“土地革命议事处”和透堡暴动纪念馆。从此,透堡成为连江县土地革命的中心地区。1934年1月1日,杨而菖在解放马鼻战役中英勇牺牲,年仅21岁。其母王水莲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十几年,直至1949年连江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王水莲作为革命老区的代表三次晋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还被毛主席亲切称为“革命老妈妈”。王水莲的故居,就是当年邓子恢巡视透堡时居住的地方。
推荐阅读:
龚滩古镇入选“重庆十大最美古镇”
单霁翔:“危旧房改造”这个词应停用
美《外交政策》解读中国大规模克隆欧美名胜古迹
广西首部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办法出台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