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塘村:新妆重现800年文翰风韵
民间崛起文化自觉
这些年,松塘古村名声渐隆,村民们“敝帚自珍”的文化自觉也日益觉醒。在港胞的带动下,松塘村多方筹集资金投入近200万元对村内古建筑和珍贵文物进行修复。村民们还自发制定并全体表决通过了《西樵镇松塘村村规民约》,要求村内的有证土地、祠堂、民居等项目的改造,应当保持古村岭南建筑风格。
一些村里的老人们还自发地搜集珍贵史料,村民区秉忠老人2005年至今已自费5万多元编撰了一本书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松塘村开村以来的古楹联、古诗词、风俗习惯、人文轶事等。7年来,老人的走访对象已逾400人。
除了村民的努力,从2010年开始,南海区政府从村民手中接下这面旗帜,开发松塘村的文化旅游项目。多位专家人士参与制定了《西樵镇松塘村名村建设规划》、《松塘翰林文化村旅游开发规划》。根据规划,松塘村将建设成为集观光、活动、游憩、体验、科教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主题旅游园区。
“保护是最好的开发。”在南海区委常委、西樵镇镇委书记梁耀斌看来,现在不少古村落旅游开发,走的模式大多是将原建筑保留,将原住民迁出,然后建各种旅游配套。松塘村则是要保护好原有的古朴风貌和原本扎根于此的风土人情。不仅是松塘村,西樵山上碧云村等七大古村、九江烟桥村、丹灶仙岗村等南海西部十大古村落都谨遵保护开发的原则。
南海区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海古村落如果只有古迹,难免显得有些空洞,需要加入“活态”的文化。以松塘村为例,目前正在建设翰林苑、松塘学堂体验馆、松塘艺术展馆、开笔礼会场等,未来还将在耕读文化体验区域内建设休闲度假项目。
夜幕之下,华灯初上,松塘村翰林风韵再现。村子外围岗峦三面环绕,村内水塘绵延数十亩。翰林门、功名堂、孔圣庙等30多个古景点一一恢复,在林立的古建筑中,以“明德社学”为首,又有“司马弟”、“太史弟”等古宅第;“养正”、“培元”、“松圃”、“汇川”、“彝圃”、“大夫”书舍和家塾散发古村幽幽的书香。红灯笼、壁灯挂满了大街小巷,古村的面孔开始生动起来。
孔子诞烧番塔薪火相传
耕读之余,松塘村民也有不少习俗。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唐孝祥告诉笔者,松塘村村民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风俗习惯,注重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清明、鬼节、乞巧节、中秋节、孔子诞、冬至等传统民俗节日与活动,村民供奉祖先牌位、孔子、土地、门官、天官以及灶神和财神等,是一个富有浓厚地方民俗特色的小山村。
在这些节庆中,有地方特色的主要传统节日仪式是正月初四举行,每三年一届的“飘色”巡游盛会、武圣诞以及华光诞的粤剧戏班演出、孔子诞、中秋节“烧番塔”以及重大节庆日舞龙狮等,其中龙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科甲蝉联政声鹊噪
原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国家督学杨学为说,西樵的“科举名人现象”对研究中国历代考试制度的沿革,以及在当代如何推行素质教育,探索考试制度改革创新都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
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间,区氏始祖区世来(宋朝儒士区桂林之子)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此。区氏大宗祠的一副对联,囊尽村里先贤的功绩:
祖若宗,自宋而元而明而国朝,数百年科甲蝉联,四游东观,六捷南宫,继起尚无穷,岂惟乔梓双魁,棣华一榜;
孙与子,由粤官滇官黔官闽海,二千石政声鹊噪,入名宦祠,登循良传,门闾应更大,不仅参戎军幕,令尹公堂。
上联中,“四游东观”是指入选翰林院任职的四位翰林:区玉麟、区谔良、区大典、区大原四人(古人把翰林院藏书的地方称为东观)。“六捷南宫”指的是参加礼部南宫试录取报捷的六位进士:区天骥出自西乡,区玉麟出自圣堂,其余区谔良、区湛森、区大典、区大原均是松塘人。下联统述区姓子孙的宦迹及政绩,这些人曾在云南、江西、福建等地做官。
推荐阅读:
岭南古村落——石塘村
岭南古村落——林寨村
岭南古村落—塱头村诉说荣光
乾隆重惩“××到此一游”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