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繁荣的老街隐藏着多少传奇,老宅里有多少故事?古色古香的街巷,见证世事变迁。残存的木质房屋,无声地诉说着老街传奇。在汉源县九襄镇“汉源街”上,一座名为“昆阜园”的四合院,经常引来汉源县文化人关注的目光。
在“汉源街”的百余年发展进程中,“昆阜园”依然是街上最具有纪念意义的古建筑。11月8日,记者和汉源县九襄镇文化人李俊强一起前往“昆阜园”,探寻四合院里的故事。
残存建筑:汉源老街的古建筑缩影
11月8日,汉源县九襄镇,108国道穿镇而过,人来车往。
适逢汉源县九襄镇赶集,在高楼林立的九襄场镇中,一条古色古香的老街静立其中,人称“汉源街”。
在李俊强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向往已久的“汉源街”。车流滚滚的现代街道旁,这个宽约七米的巷口似乎不那么起眼。走进一个幽深的小巷,巷子尽头,“昆阜园”三个大字清晰可见。门框上有一副对联,左右还有大段的题字。
走进大门,一个5米的回廊上,放着三轮车,几根大柱支撑着整个回廊。“这里原有格子门,你看上面。”顺着李俊强手指的方向,可见格子门与木墙衔接处所留下的痕迹。走过回廊,踏进水泥院坝。院落内,除左侧是一幢楼房外,其余都是木屋。
“这里原是四合院,可惜只剩下了一半的老屋。”李俊强说着,走到右侧的木屋前,看着残存的窗花。精美的窗花,无声地诉说着四合院的历史。
在四合院左侧还有一道小门,后面是一幢五层高的楼房,楼里住着刘姓一家。
“我们住的地方,原来是这个四合院的后院。”60岁的刘志忠走进院落,回忆起当年四合院的情形,“格子门、窗花、木柱,50多年前,这个四合院是街上比较出名的大院落。”
“这个四合院,实际上是‘汉源街’建筑的缩影。”李俊强说。
在两旁老屋的簇拥下,占地面积约两平方公里的九襄老街宁静安详。青石板古道已被水泥覆盖。道路两旁,明清老屋林立。朱漆暗淡的垂柱和门窗上,古老雕花精美依然。
29年告御状换来“汉源街”
“天时地利亦街亦乡,政通人和为耕为读。”
“昆阜园”大门的对联,说出了此四合院的重要意义。
“100多年前,这里原居住着陈氏后代陈昆阜,这个四合院是‘汉源街’开场的纪念地。”李俊强说。
“汉源街已有100多年历史,开场的功劳当数陈昆阜。”这是为了纪念汉源街的创始人陈昆阜而建的。
在陈家院子内,李俊强不禁想起了陈昆阜当年为汉源街开场所作的牺牲。
话说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文生陈昆阜邀约住在九襄镇的名门望族商议开场事宜,由陈昆阜作为代表,向县衙递交申请。
官府负责人接到申请后,答应研究。大家以为官府已经同意,于是第二天就开始开场。却不知,因为陈昆阜平时为人正直,得罪了官府,官府正打算拿开场“说事儿”。
陈昆阜被抓进了县衙。罪名为“不听指挥,大逆不道”。后来,陈昆阜冤死在官府里。
为完成丈夫的遗志,他的妻子率子从州、府到省,再到京城,层层告状,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才为夫昭雪冤案,九襄始得批令,正式开场。从此定期集市,商贾聚凑,九襄才慢慢繁荣起来。
据《陈氏家谱》记载,至雍正二年始准开场,陈家已上访打官司29年,陈家在雅州府的产业全部变卖,在汉源的田地,也所剩不多。
九襄镇开场后,取名汉源街。100多年来,汉源境内都习惯称九襄镇为“汉源街”。
本地人曾为陈昆阜树碑于场口,但在同治二年(1863年)毁于兵祸,今已不存。
“汉源街”繁荣的见证
陈昆阜为“汉源街”开场,却无法看到“汉源街”的繁荣。
走出陈家院子,走在汉源街上,处处是景致。巷道里的老宅,有土墙、木板篾笆子山墙,有穿斗架、青瓦顶,有格子窗、雕花等,似乎并不奇异,但细细品味,不难琢磨出它的味道。
九襄街上,人来人往,街道外的田野里,梨树下是郁郁葱葱的蒜苗。
九襄位于流沙河河畔,四面环山,物产丰富,曾有人称其为“九襄盆地”。
这里是古“旄牛道”所经过的地方,在明清,这里成了“茶马古道”重镇。
过去,在老街上,有着众多的茶店和“幺店子”等着马帮和背夫打尖歇脚。茶马贸易从业者荷包里白花花的银两,就这样变成了黎州(汉源)的财源,源源不竭。
茶马古道的繁华,一直持续到民国。解放后,古道仍然是联系不同地方的交通要道。直到被宽敞的水泥路取代。
陈家院子静静矗立,见证着“汉源街”的繁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陈家院子也迎来了新的主人。60年前,刘志强和其他人户搬家到了这里。因为人口众多,四合院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居住的需求,经过改造,他们从木屋搬进了高楼。
直到现在,这个四合院内,同样居住着十户人。地上放着许多盆栽,月季开得正艳,昭示着他们的幸福生活。
推荐阅读:
佛山高明区政协出书呼吁保护古建筑
苏州五年内将修复17座古村落
惠州:向好的“折腾”老街由拆除走向保护
鹰潭市积极维修清代古建筑鸣山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