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句谚语,叫做“关中人物最韩城”。韩城这座位于陕、晋、豫三省交界处,比邻黄河的小城,出过的最有名的人物当算是司马迁。直到今天,韩城内外依然矗立着太史公的祠墓,吸引后人们凭吊。但若要论起这里最受欢迎的古迹,却是韩城东北角的一座古村。
这座古村叫党家村,与太史公的显赫地位相比,这里的住户只是下里巴人。但是,当韩城县内已是一片繁华时,党家村内却依然保留着最传统的民居。目前,这里存留有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四合院”100余套,并配有城堡、暗道、风水塔、贞节牌坊、家祠及哨楼等其他建筑,无怪乎有考察者称,这里是“东方人类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党家村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村落,整个村庄青砖灰瓦,规矩齐整,风格古朴而简洁。
为了与周围的地形相契合,村中的大巷、主街多为东西走向。这样既能适应河谷空气的流动方向,又能满足村庄的排水需要,并有利于居民行走。据当地的村民介绍,党家村的风水极好,周围的土塬有40余米高,使得村子冬暖夏凉,且免于大风的侵袭。由于四周的土质皆是黏土,加之常年有沁水绕行,相比于陕西的其他地区,这里的沙尘要小得多。有传言说党家村的老宅数百年来一尘不染,可见在修建民居时,当地人深得“因地制宜”的精要。
党家村能有今天的规模,是几代人共同修建的结果。按照当地的习俗,即使有哪一家家道败落,也不准私自拆毁房屋,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宅子卖给其他族人,长此以往,整个村子便渐成规模。
党家村虽以“党姓”命名,但实际上,这里自古有党、贾两个家族。元至顺二年,有个叫党恕轩的年轻人逃荒到此,见此处依山傍水,适合耕种,于是在土塬上挖了个窑洞,从此定居下来。几年过后,又有一支贾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来,他们与党家逐渐联姻,遂成为村中的第二大姓。
今天的党家村里,两家宗祠比邻而坐,彼此间相距不过百余米。村子中央还残留着一个井台的底座,它寓意着党、贾两姓共饮一口井水,共同建设这座村庄。
党家村内最有名的古迹,要算明清四合院建筑。与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不同,这里的院落大多是狭长的,厢房配有门窗,宅子也并非单层的平房,而是二层小楼,楼上用来放杂物。在保留下来的四合院中,几乎每个院落门前,都有高大气派的门楼,上面的匾额写着“登科”、“经明”等字样,体现出这里的传统。
由于建筑布局与京城颇为相仿,乾隆年间,在当时的状元王杰的力荐下,乾隆帝曾御批韩城为“小北京”。而从明清起,党家村就一直是韩城县的重镇,在历史上曾有过“小韩城”的说法。据当地的村民讲,自1987年以来,先后有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数十名专家前来考察,并对这里的古建筑赞不绝口。日本学者清木正夫甚至认为,在他调查的17个文明古国的古民居中,还从未发现过如此典型的古民建村落。
如此精妙的村落,在修建时必然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实际上,党家村人也确有过经商的传统,而且在当时曾富甲一方。明、清两朝,党家村人主要集中在河南的驻马店一带经商,先后创立了“合兴发”、“玉龙协”等商号。据村史记载,那时他们的货船直抵汉口、佛山,在鼎盛时期“日进镖银千两”,而在今天的村落里,还能看到当时留下的“分银院”。
伴随着河南生意的发迹,党家村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虽然全村不过百余户,但是这里却设有酒肆、药铺、染房和银饰店等设施,与韩城县城分庭抗礼。平日里,河南商号会经常带些新鲜玩意儿回来,不管是煤气灯、留声机或是西洋的各种物件,党家村人都比韩城县城要早用个一二十年。正是这样,村里人逐渐陷入了对舒适生活的享受,享乐的日子久了,整个村庄也失去了活力。
后来,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彻底改变了党家村的命运。1906年,京汉铁路与陇海铁路的相继竣工,使原本的水路运输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河南一带原有的港口丧失了过去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郑州和汉口,它们成为新近崛起的两个陆运商埠。面对着经济格局的改变以及现代工商业的不断冲击,党家村人的生意最终走向衰败。或许这个内陆村庄太过沉湎于自己的过去,小富即安,最终只留下了今天这座古代民居的活化石。
推荐阅读:
南汉古井:千年古井清冽如初
广东龙山书院二百年沧桑
圆明园简介
福州三坊七巷重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