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井水质清冽,冬暖夏凉,仍可供给附近村民使用](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210/20121030171450249.jpg)
状元井水质清冽,冬暖夏凉,仍可供给附近村民使用
淳朴的村风,整洁的村路,在夕阳照射下的石湾澜石黎涌村更显多彩迷人。广东历史上曾出九名文状元,而这条历史悠久的村庄就占了两名,他们分别是南汉简文会和明朝伦文叙。在这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黎涌村里,有着一口建于南汉年间的千年古井,两朝状元曾共饮该井之水,“一井两状元”也随之传为佳话。
孩子入学、学生考试……村中的村民都会到此井取水,以此取得“好意头”。千年来,村民代代相传“状元井”的故事,教育后代要发奋图强、努力学习。这口神秘古井至今水质清冽,可映人脸,井水冬暖夏凉,仍可供给附近村民使用。
现场探访:井水清澈却“其貌不扬”
石湾镇街道东片地区(原澜石镇),历史文化沉淀非常深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古迹存留不少。途经低矮的村屋,感受着淳朴的村风,日前,记者步入石湾澜石黎涌村简地坊,穿过一条一米宽的小巷,在提示牌的指引下,终于一睹古井的真容。这口神秘的古井被村屋重重包围,其貌与别的泉井并无差异,若不是井旁立有一块“状元井”石碑,真的难以引起路人的注意。
72岁的容婆婆是黎涌村村民,心恋淳朴的村风,见证着村庄的变迁,且自小饮用古井的井水,对古井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容婆婆告诉记者,往时的古井周边种满了甘蔗,自己经常与小伙伴在附近嬉戏,玩累了就直接到古井取水解渴,“那时的井水清澈见底,甘醇可口,村里还没有自来水的时候,附近的村民都饮用这口井的水”。
记者看到,古井井口被一块厚木板盖掩着,慢慢推开木板,可清晰看见水中人脸的倒映,井水离井口不过1米。容婆婆在家给记者拿来了一个舀水工具,舀上的水质清冽,手触井水顿感清凉舒适。“这口井的井水冬暖夏凉,但自从井的周围建起村屋后,村民担忧井水受污染,已经很少到井取水饮用了,但仍有部分村民喜欢取井水梳洗。”容婆婆说。
历史溯源:古井由状元简文会所挖
据清道光《南海县志》记载:“状元井在黎涌乡,南海状元简文会所居故里,明伦文叙居其地亦状元及第云”。南汉时南海县澜石一带改为咸宁县,简文会幼居黎涌简地,南汉乾亨二年(公元918年),简文会参加南汉皇帝主考的殿试,一举夺得殿试第一名,成为佛山第一位状元。至明代,居于此地的传奇人物伦文叙于弘治十二年亦高中状元,官居翰林院修撰。
状元井俗称“龙头井”,是南汉沿用至今的古井,被定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记者在井旁石碑上看到这样的记载:状元井,传为南汉已使用古井,南汉状元简文会、明代状元伦文叙先后居于此地,同饮此井之泉,故当地流传“一井两状元”盛事,并将此井称为“状元井”。古井井台现仅存灰沉积岩井圈,高0.52米,口部为圆形,直径0.48米,原深20.52米,下身方形,泉清而香,亢旱不竭。
黎涌村的这口古井,就是状元简文会在家乡留下的唯一痕迹,据《黎涌乡陈氏谱》记载,此井建于南汉年间,其形方,故名方井,又名鳌头井,平地穴。石出泉底,耸起如鳌。经过千年的风霜,井水至今清冽如初,井口也保存完好,村中村民后来也为古井加盖井盖。此外,记者翻阅了《状元村文化》一书,也证实这口古井就是当年简文会为解决饮水问题而挖掘的。
古迹传教:状元文化传育世代后人
“每逢有学童行开笔礼,都会来取‘状元水’洗脸、调墨,以承传用状元水,中状元之意!”村民陈叔考上重点高中的孙子,中考时也曾取井水洗脸。陈叔告诉记者,黎涌小学于近年也曾组织学生穿上古装,到井取状元水洗脸,并举行开笔礼。“这样的活动就应该多举办,不仅能让学生多了解黎涌村的文化和历史,还能激发培养他们学习钻研的兴趣”。容婆婆说。
千年来,黎涌村村民代代相传“状元井”的故事,以此教育下一代要勤奋好学,取得好成绩为家乡争光。正在一旁闲聊的老村民,也纷纷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村里不仅出了两个古代状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居住在井旁的一户简姓人家,其三个儿女也分别考上了大学,成为黎涌村里的现代状元。“村中许多参加高考的学生,都爱到井取水洗脸,祈祷考个好大学,也许受到两状元的激励,村中考上大学的学子也越来越多!”陈叔自豪地说。
石湾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据了解,近年来,石湾镇街道已对辖区文物保护点的所有资料进行了全面性的整理、补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档案资料,为科学保护、科学研究文物,发挥文物作用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资料。此外,石湾还对澜石东部历史文化进行整理,对澜石黎涌村、石梁村、石头村周边等澜石东部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多方位的深入挖掘,充实了石湾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的同时,不断增强辖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推荐阅读:
广东龙山书院二百年沧桑
圆明园简介
福州三坊七巷重生记
火烧圆明园悲剧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