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富裕起来的佛山市民不仅只有物质大餐,“吃着海鲜听着歌剧”的惬意生活,也正在成为现实。看歌剧、听音乐会、逛博物馆、听人文讲座……已成为众多佛山市民生活中的部分。这一切,与佛山十年来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推进,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努力举措不可分割。
十年来,佛山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广东文化强省文件精神,提出文化名城建设必须围绕现代化大城市和群众文化精神生活需要开展,有针对地采取了一系列提升佛山文化建设层次的举措,使佛山市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繁荣的快车道,提升了佛山的城市形象。
同时,佛山致力于发掘市民的文化热情,推出了各种艺术汇演和高雅艺术,改善了市民的文化福利,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盛宴”。
挖掘历史资源,倾力打造文化名城
上世纪90年代初,佛山市委、市政府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全市文化资源,提出“把佛山建设成国家历史名城”的目标。在此期间,市区两级政府科学论证,累计投入3105万元,对禅城的祖庙、孔庙、精武会旧址、梁园,南海的陈公祠、康有为故居,顺德的西山庙,高明的明阳塔等古建筑进行有效修缮。1994年,佛山市实现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
2003年以后,佛山市文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繁荣阶段。市委、市政府围绕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件精神,提出文化名城建设必须围绕现代化大城市和群众文化精神生活需要开展,使佛山文化发扬光大,走向海内外。佛山市文广新局围绕贯彻市委市政府建设“岭南文化名城”战略部署,有所针对地采取了一系列提升佛山文化建设层次的举措。
从2003年到2006年,佛山主办、承办一系列重大文化艺术活动,弘扬了区域文化个性,凸显了文化建设在推动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策划万人行通济,承办2012岭南文化艺术节……在过去十年,佛山传媒集团一直发挥着平台作用,在记录、见证、参与佛山文化建设方面从未缺席。今年元宵节,佛山传媒集团携手市红十字会、市慈善会主办了“温爱佛山”慈善万人行活动,推动成立城市公益慈善联盟,帮助公益慈善项目与爱心企业实现对接,让慈善文化在市民间传播。9月,第二届岭南文化艺术节魅力上演,佛山市传媒集团参与协办,积极组织并宣传数十场文化活动,并与市委宣传部、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一起主办“2012佛山岭南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暨佛山市南粤幸福活动周启动仪式”。
2007年到2009年这三年,佛山制定出台一系列文化惠民的政策措施,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联合图书馆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多项重点文化民生工程;这些举措让佛山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文环境富有魅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的文化名城。
频推艺术大餐改善市民文化福利
时间进入2010年,佛山致力于市民文化热情的发掘、文化资源价值的提升和行政与市场机制的运用,改善市民文化福利,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大范围内塑造与传播城市文化形象。
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新馆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全市区级以上图书馆和文化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馆,33个文化站有29个获评省特级站;佛山市联合图书馆体系不断壮大,成员馆发展到37家,累计办理“一卡通”借阅证21.7万个,同时力推“二代身份证”免押金书刊借阅服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1个市支中心、5个区支中心、基层服务点480个,覆盖全市所有镇街,切实改善了市民文化福利,提升了城市形象。
此外,2011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5%,为全市文化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高雅艺术演出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在实施“魅力佛山·精品荟萃”高雅艺术展演补贴计划的基础上,打造“魅力佛山·四季情韵”艺术惠民工程,全年组织50项以上各类艺术活动惠民利民。
在高雅艺术演出方面,进一步健全高雅艺术展演补贴机制,今年上半年(截至7月中旬),共补贴122.8万元,引进了包括大型杂技剧《西游记》、话剧《四世同堂》、《风华绝代》、杂技芭蕾舞台剧《胡桃夹子海上梦》等共15场次不同门类的精品演出,部分精品剧目半价票一经推出,数日内便抢购一空。
除高雅艺术展演外,佛山文广新局常年组织开展公益讲座、公益培训、公益电影放映、各类型青少年文化活动等,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菜单。
推荐阅读:
古村落保护的“宏村样本”
重庆江北城古建筑仅剩两处 老城墙只有200多米长
正在崩塌的意大利 变卖古迹求生存
苏州乡村整治 让村落不再千篇一律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