篪房阊门一角
如今,像这样做工精美、保存完好的木花窗已经越来越少了
如今,像这样做工精美、保存完好的木花窗已经越来越少了
“我们的古村落现在进入一个消亡的加速期。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阅读它,它们就在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冯骥才
昔日的辉煌
9月中下旬,越过层层叠叠的青山绿涧,记者数次走进奉化城区西南45公里群山深处的大堰镇董家村。
董家村有一个晚清年代修建的古建筑群,因为历史和地域等原因,这片规模惊人的古建筑群得以避开战火和人为的破坏,保存较为完整,成为浙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沿着清澈的董李溪两岸,这个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群依溪而建,错落有致。13个阊门、16个家苑、近200间正偏房间和1个祠堂由造型古朴的石桥、拼成精美图案的鹅卵石路十分巧妙地贯穿起来,自然而妥帖。行走在高墙、小弄之间,记者能感受到古老建筑的威严、大气和内敛,仿佛在不经意间向人们宣示着董家昔日的荣耀与辉煌。
根据浙江省古建筑村落调查结果,董家村董姓人最早在距今591年的明永乐年间就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董氏宗祠建于清嘉庆丁丑年,至今已有274年历史,如今悬挂在大堂的“都阃府”匾额,就是当年建祠时的真品。据说在文革期间,是农民把它藏在柴房里,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在宗祠大门的雀替上,装饰着镏金的人物和花卉木雕,细腻生动,有相当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董家村的古建筑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创造。与其他古建筑相似,这些房子联排建设,又以砖木结构为主,所以防火成为房屋设计者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里,设计师巧妙地在院与院之间,用一个石拱门隔开。石拱门里隐藏着由一层木门和一层石砖门组成的双层门,下面安着铁轮,一旦失火,只要轻轻一拉,就形成了防火墙,与高大的马头墙相配合,可以有效地阻断火势蔓延。
董家古村在建筑构造上,还有一个奇特之处:所有房子没有落地的梁柱,屋顶的重量通过横梁分散到两侧的山墙上。
现实的尴尬
从大堰镇提供的目前董家村基本情况统计数据上看,董家村户口登记数为353户,人口1013人,但实际在村居住的只有270户计300余人,且平均年龄接近70岁。
去年,董家村村民人均收入5522元。与此同时,该村去年集体收入仅靠村内惟一一家开办了40年的灯头厂上缴的房租,一年才6.5万元。
今年初,黄道阊门里最后一位老人搬走后,这座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大宅子变成了一座空宅。目前,全村有两个阊门空无一人,另有四五个阊门每处只剩二三人居住。有道是“人在房在,人去房倒。”目前,近200间老房子的完好率在75%左右,空置率和破损率还在逐年上升。由于古建筑构造的特殊性,房与房之间紧紧相联,如果其中一间房子破损严重,就会蔓延到整个阊门。
这几年,村里为这片古建筑也操了不少的心。一些倒塌的房子请人修缮如旧,130多个消防栓遍布全村,农民家里的电线定期检查、更新。但因为村级经济薄弱,能勉强保住老祖宗传下的这份遗产,已经让村里透不过气来。
“我们现在正站在保护与发展的十字路口。董家村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有这么一个引以为傲的古建筑群,但村里缺乏起码的维护能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房子渐渐破落下去,想想实在心痛。”村党支部书记董伟法有些无奈。
偷盗的黑手
这次进村调查,尽管身边有镇上领导陪同,但刚开始仍能遇到不少村民冷漠乃至敌视的目光。后来才知道,这几年,随着古村开始在媒体上曝光,老房子里精美的木雕、花窗,窗台下漂亮的花板乃至廊柱间硕大的牛腿,招来一批批文物小偷。有时新闻刚一发布,第二天村里就有文物不翼而飞。
现在,有三条公路穿村而过,那些文物小偷往往开着汽车,伺机作案。村里多为老人,即使遇到偷盗情况,也最多喊上几声,根本别想抓住对方。村里也曾想成立护村队、安装监控设施,但因为经费的缺乏,此事只能一拖再拖。
上六房阊门是目前居住人数最多的老房子,董建华就住在那里。他们家原先摆放着一张祖传的三层千工床,曾得到不少游客的赞叹,后来被一些文物贩子盯上后,为了安全起见,董建华干脆把床拆了,另找了个地方封存起来。
推荐阅读:
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着力抢救和保护文物
佛山东岸陈氏大宗祠主体修复项目竣工
徽州区齐云山全面修缮天官府
该怎样衡量老武大的牌坊价值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