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大多有着丰富的古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如何才能延缓古城镇的衰败,让其重焕荣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武夷山市五夫镇在探索——
武夷山市五夫镇,自古就有“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是朱子理学的形成地。自从2010年12月,国家住建部及文物局将五夫列入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这张国家级的名片为五夫朱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和条件,但同时对五夫镇朱子理学遗迹及古建筑的保护也带来更大的压力。
比起乌镇、周庄等驰名世界的江南古镇,五夫镇旅游开发起步较晚,这也意味着其开发潜力巨大。1月12日,在五夫镇土生土长的镇文保员姜立煌告诉记者,2010年12月,在颁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牌匾的时候,凤凰卫视执行副总裁兼中文台台长王纪言感慨地说:“五夫早就应该拥有这个荣誉了。”
兴贤古街的价值
“五夫有太多的东西值得自己去读。”姜立煌说,五夫这本“书”里,兴贤古街是其中不得不读的内容。
兴贤古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等六个街坊组成,始自五虹桥,终至文献桥(又名双龙桥),全长1000余米。这条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时,即具雏形。到了宋代开始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当时已是店铺商肆密布,名人学者云集。这条古街,虽经1000余年的世故沧桑,至今尚保留着许多古代特别是宋代时期的建筑,并遗下极古朴淳厚的民风习俗。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家王辉多次走访五夫。他在《人文武夷——五夫日记》中写道:中国社会沉重的历史,决不可能使一个地处僻远的古村,落得一身轻松。历史的印迹如此多地聚积在五夫,聚积在这条历经风霜雪雨的古街上,这便是它无法抖落的文化身份。
兴贤古街里的兴贤书院,是朱熹讲授理学的正规场所,是五夫这本“书”里厚实的一页。姜立煌介绍,作为朱子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武夷山获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就有兴贤书院的功劳。书院门楼屋檐顶上供奉着“状元、榜眼、探花”三顶乌纱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见。2011年11月,历史学者阎崇年在游览兴贤书院时感叹:“没想到五夫还有这种建筑文化,可以想象,当时的五夫人是多么的有信心和底气。”
在兴贤古街,有一条清澈的小水沟在流淌,从籍溪分流而进的它,滋润着这条千年古街和古街上的人们。记者数了数,这条古街里有不下五处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武夷山市文物与文化遗产管理所陈剑辉所长表示:这不仅在武夷山、南平,乃至福建省都属难得。
更难得的是,古街里的许多宅子里还住着人。姜立煌说,没有了人的生活,那些老宅不过是文化的遗迹,是死去的历史。因此,保护古村落,现在的主流观点是既保住老房子,也留下原住民,这样才是整体的、活态的保护。
推荐阅读:
池州东流老街古建群亟待保护
考古人员证实秦始皇祖坟达百万平方米
合肥境内发现明末清初古墓群
游客攀爬元代古塔拍照摔落 致塔顶刹座断裂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