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雄殿门框

福寿塔

众生塔

极乐塔
恩施市白果乡两河口村,距白果集镇13公里。村名源于两河,两河发源于水田坝马鬃岭以北,经过利川市清水洞后,在恩施市白果乡见天坝村与见天坝小河汇合,在两河村锈水塘入洞,形成暗河,又在乌池坝村马家湾出洞,流至恩施市屯堡乡罗针田村车坝河,汇入清江。
两河口村有一条建于清代初期的小街,恩施至重庆万州的公路从街边通过。公路修建于1958年,是恩施入川的主要道路,上世纪70年代318国道修通之前,这条公路上的过往车辆,给两河口村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但两河口村真正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是因为那座闻名于川湖两地边界的寺庙——双山寺。
双山寺位于楠木坪,距两河口街道3公里,建在一座海拔千米的山峰上,东、西、北三面绝壁,到寺里的道路依崖而建,悬梯石阶,十分陡险。据记载,双山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20年),光绪年间,由本地张、王、童、段四大家族集资扩建。寺宇主体建筑从南至北由山门、殿堂、僧房等组成。山门为石木亭式结构,两边各有廊房与僧房相接。山门内设青石走道,上9级台阶至大雄殿,依次而入为观音殿、极乐殿。两边僧房建于绝壁之上,半边悬空,险不忍睹。全寺大小房屋据说共有48间,密集紧凑,精致玲珑,高耸崖顶,寺庙长年云雾缭绕,犹如仙山琼阁一般。
双山寺在清代一直香火鼎盛,僧尼众多。僧尼圆寂后,尸骨火化,需有存放之所,于是在寺周修了3座石塔: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建众生塔,四方形,4层,高5米,门额有“众生塔”匾;道光三年(1823年)建极乐塔,六角形,4层,高6米,因塔身雕刻有弥勒佛像,又称弥勒佛塔;道光十四年(1834年)建福寿塔,六角形,5层,高6米,因塔身雕刻“福寿”大字而名,又因状如莲花被称为莲花塔。
双山寺在1958年“四破四立”时被毁坏,屋宇只剩屋基、大雄殿门框,另有残碑数通。唯有三座石塔完整保留了下来。众生塔规模较小,是存放一般僧人骨灰之所,当地百姓说,原见有陶制骨灰钵,修恩利公路时被民工撬毁。莲花塔的地理位置奇特,在一悬崖边,塔基突出的山嘴下有一人工石磨支撑山岩,称悬磨,下面是百丈悬崖,至今人们不知是如何安上去的。山嘴上面有雕凿而成的石灯窝,过去灯火长年不熄,特别是在晚上,一盏幽幽佛灯为人们指点着方向,也增加了双山寺的神秘感。塔旁有石碑,名款全为尼姑,估计此塔是安放尼姑骨灰之所。最具内涵的是极乐塔,石雕佛像栩栩如生,塔门上“极乐世界”横额与“髂掩塔中随左右神周宇内任东西”门联清晰醒目。斜靠在塔边的石门板上,赫然刻着“金刚不坏身”五个大字。可知是得道高僧的肉身塔,即僧人圆寂后,或自身不腐,或用特殊方式防腐后保全尸身,尊为肉身菩萨,永世供奉。这不是一般僧人能享受到的,可见清代的双山寺与其住持僧人,在佛教界有着显著的地位。
双山寺现在虽未重建开放,两河口古街也改建很多,但仍不失为一处乡村旅游的好去处。过去,到两河口古村与双山寺古寺要走恩万公路,不太方便,现在沪蓉西高速公路建成,在高速公路白果乡境内龙潭坝出口,上恩利公路,大大缩短了行程,双山寺山顶,如今也通了乡村公路,比过去便捷舒适多了。
推荐阅读:
泉州惠安石雕
常州十大古桥的前世今生
溪口武山庙江郎桥 中国最小的古代石拱桥
古村被“城市化”强势吞噬 乡土需反哺传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