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一有600年历史的“翠花古石桥”如今千疮百孔,几乎沦为一堆石料。此桥在2006年被县立碑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再无任何单位对其进修缮工作。
7月29日,网友“湖畔居士”在大河论坛发帖,为叶县境内一即将消逝的古桥鼓与呼。原帖地址
网友在帖子中称,2010年5月5日,鹰城印象网友“金山帕的萨”曾以“古之沧桑翠花桥”为题,对位于叶县龙泉乡的翠花古桥的惨状进行过报道和阐述,呼吁有关部门加大保护力度。
时隔年余,笔者再度去看翠花桥,发现经过几次洪水和人为破坏后,这座被冠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代石桥损毁更加严重,大部分桥墩已经倾斜,桥面扭曲变形,中间已经断开,几乎不能通行。
桥墩上精美的龙首石雕仅剩下一只,从桥墩断面痕迹看,显然有人盗割。桥上掉落的石板、石块充斥河道,景象惨不忍睹。
令人惊讶的是,当地政府自从2006年在桥南竖起那座所谓的“保护碑”后,再没有见任何保护行动。保护碑与翠花桥惨状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讽刺意味。
历史:六百余年翠花桥
翠花石桥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龙泉乡龙泉村(老街)北的澧河之上,是黄河以南历史最久的石板桥。自古以来是湖北、河南的交通要道之一。
据有关史料记载,该石桥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桥北吕庄村的吕氏对石桥进行修缮,时称吕桥。后来桥南的董氏重新修茸此桥,吕桥改名为董桥。吕、董两家为桥名一事讼至县衙,知县郭岩判:“为民涉水之便,行善也,何分吕桥董桥?……”此桥遂改名“善桥”。后任知县廖思芳平叛有功,擢镇江知府,廖思芳经过此桥,适值阳春三月,见两岸柳翠花红,景色宜人,兴致大发,赞为“翠花桥”,其名沿用到今。
翠花桥为柳木桩基,青石板结构,两侧无桥栏,桥35孔,全长60米、宽5米,高1.6米。每孔有五块数吨重的石条铺就,石条与桥墩之间均有铁条连接固定,车辙下的两块为花岗石条,极为耐轧。桥面共有175块青石,石板长1.3m,石板与石板间皆有铁钉固连。桥墩有龙头雕刻,逆水排列,昂首瞪目,张口卷须,除可增加大桥的美观外,重要的是起到分水作用,减少洪水对大桥的冲击力,降低其对大桥的破坏力度。历史上,地方政府和百姓曾多次对翠花石桥进行修缮。
推荐阅读:
丰台清真寺火神庙完成修缮
四川男子田间发现3座古墓 担心被盗一夜未睡看守
台州段调查勘探昨结束 暂未发现大规模文化遗迹
招远发现明代夫妻异穴合葬墓 多种生活器具出土图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