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抗倭受朝廷嘉奖
史料记载,唐末五代年间,江西彭氏征服了五溪诸蛮以后,当上了溪州土家族的“土皇帝”,建都城于永顺会溪坪。
土司制度的特点即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以达到“树其酋长,使自镇抚,以达其以夷治夷”目的。老司城里的土司王由家族世袭,“父传子,子无传嫡兄弟”。历代土司王在这偏于一隅的王城,勤勤恳恳治理,经历了九个朝代更换后才最终结束。
湖南省文物考古所所长郭伟民介绍,土司制度是西南地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除了中央王朝规定负担的贡赋和征徭之外,一切军政事务皆由土司自治,不受朝代更替的影响。老司城遗址,正是土司制度的重要物证。
土司王虽然偏安一隅,但在中华民族遭遇外来侵略时,往往挺身而出,谱写了民族团结共御外侮的壮歌。在此次考古发掘中,一代著名土司王彭翼南的墓志铭重见天日,详细记载了他率领“土兵”,抗击倭寇,为国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
土司有军队,俗称“土兵”。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官兵对进犯东南沿海的倭寇屡战不胜,年仅19岁的二十六代土司彭翼南奉朝廷之命率五千“土兵”赶赴江浙,斩杀并俘获倭寇2200余人,令敌闻风丧胆,受到朝廷嘉奖,赐服三品,并授“昭毅将军”等,《明史》称“自有倭寇以来,东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即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
考古发现,彭翼南的墓葬至今尚保存完好。其墓葬对面的紫禁山上有一座“子孙永享”牌坊,便是明朝为表彰彭翼南领兵抗倭的功绩而立。
雍正结束818年土司政权
然而,“子孙永享”却是不可能的。历代土司受中央王朝任命,实行封建世袭制。土司对辖区土家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自己过着奢侈的生活,在其治所老司城修建祠堂、庙宇、宫殿、陵墓等,土家人民苦不堪言。各地的土司之间明争暗斗,经常爆发战争,百姓屡受战乱之祸。
在土司政权统治时期,田土山林全归土司所有,土司择良田沃土自己耕种,其余土地按等级赐与各级土官,老百姓只能耕种贫瘠之地。
雍正初年,清廷国力充实,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诸土司实行“改土归流”。至此,自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历经梁、唐、晋、汉、周、宋、元、明、清等9个王朝,计818年之久的彭氏土司政权宣告结束。
老司城的末代土司彭肇槐在1726年主动把土司权杖拱手送出。或许是考虑到彭氏在东南沿海剿倭平寇的威名,雍正皇帝下诏准予回原籍,并世袭参将之职。
为了保护老司城遗址,发展当地经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永顺县的文物部门,希望能将这处见证历史风云的遗址,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前期各项工作,正在陆续开展之中。
“老司城遗址是独一无二的,让人震撼,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即使与南美的马丘比丘遗址和意大利庞贝古城相比,也毫不逊色。”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永顺老司城遗址考古队领队柴焕波说。
推荐阅读:
陕西西汉布衣名臣张安世夫人墓葬被确认
闽安古镇:两岸多少事 此地总关情
自力村碉楼群
桃花坞里话“非遗”
分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