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川盐,人们都会想到盐都自贡。然而,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却证明,成都平原也曾是产盐重地。
近日,《成都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出版,蒲江县白云乡盐井遗址被收录其中。这处隐藏于山沟的遗址,证明着远在唐代,这里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和长时间的盐业生产。
遗址面积达44万平方米
春日阳光下,白云乡乡政府旁的大山格外寂静。盐井遗址就隐藏在窑埂村这座大山里。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普查队员在此发现了两口盐井、14处石输卤笕槽遗迹、15个柱洞和1处熬盐场,普查到遗址占地面积达44万平方米,分布在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400米的盐井沟中。“盐井是在整块岩石上往下开凿,至今能看到卤水渗出。”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蒋成告诉记者,井深约6米左右,井圈凿痕呈规则分布,井圈保存较好,井内出土有板瓦残片。两口盐井之间的岩基或沟侧大块岩石上,分布着输卤笕槽支架柱洞,呈现出规则的圆形。盐井的上侧有用石板砌成的蓄卤盐池,中部还用石板相隔为两个方形小池。熬盐场则在盐井沟的下游,当地人称为“灰沙嘴”,面积有13万平方米,高出沟底12至14米,一直堆积到河边。“出土了釉陶饼足碗、灰陶盆、红陶缸,板瓦及熬盐的铁锅残片、长条形耐火石以及唐、宋陶瓷器等,能确定遗址的年代为唐代。”“这是一处规模很大的盐井遗址。”蒋成说,盐井附近还发现了矿洞,证明了这里可以产煤。制盐的出炼渣堆积高达10米以上,规模庞大。“这种各生产环节都具备的盐井遗址在全国都少见。”
蒲江产盐可推前到商周时期?
据史料记载,西汉宣帝时期当地即已凿井产盐。在蒲江,以“盐井沟”命名的山沟就有4条,可见当地在四川盐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蒋成告诉记者,由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和成都市考古队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联合考察队,此前曾到蒲江的白云乡窑埂村、鹤山镇蒲砚村、光明乡金花村和天华镇六合村等处的盐井及制盐遗迹进行考察。他们认为,四川古代制盐不仅时间早,而且比同时期的北美等技术先进,从石刻及盐井、栈槽、柱洞等遗迹上反映出的当时制盐工序之严密、规模之大、组织之完善,已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考察中,他们在白云乡盐井沟的下游发现了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石器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蒋成说,多年前在这里曾发掘出土过1具船棺及3件青铜器。学者们推测,可能在商周时期这里就是产盐重地,所以有官员来此管理。“白云乡盐井开发利用也许从商周时期就开始了。”
从考古实物来看,在光明乡金花村盐井沟(金釜井)畔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在鹤山镇蒲砚村盐井沟(茅池井)下游飞龙村发现过古蜀船棺、带有猛虎头像装饰的青铜器和巴蜀图语印章,在天华镇六合村李家沟(百家井)畔出土过石斧……“证明这里有远古先民活动,逐盐而居也是可能的。”
推荐阅读:
安徽滁州发现宋代连体古墓
梧州——西江崛起的绿洲
长沙窑:大唐窑火下的千年传奇
石寨山 铜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