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千年古镇朱家角
包粽子比赛
行街表演
赛龙舟
小桥流水天然景千年古镇朱家角
江南千年古镇朱家角,其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园之精,不临其境,难言其妙。不亲临踏一回石板老街,不探一番深巷幽弄,不走一趟拱型石桥,不乘一次咿呀轻舟,焉能亲身体验“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陶然感觉。在水木清华、文儒辈出的千年古镇,如今社会和谐、文明风行
苍苍九峰北麓,茫茫淀山湖滨,有块47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她好比淀山湖畔一颗璀璨明珠,因此有人把她比作“东方威尼斯”。如今这颗璀璨的明珠在“金色玉带”318国道的依托下,放射出更炫目的光彩。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朱家角,上海市四大文化名镇之一。
朱家角地处江浙沪二省一市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东临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北连昆山,南接嘉兴,西通平望,淀山湖下游、黄金水道漕港河穿镇而过。
古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犹存,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人们莫不惊讶在国际化经济大都市的上海市郊,竟然还有一块保存得如此完美的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观。谁都可以在这里寻找到回归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
同济大学著名教授考察朱家角后不觉赞叹:“朱家角有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上海一宝,也是国家的瑰宝”。已故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到此,曾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而深深迷恋,为清淳幽静、可画可诗的风情而陶醉。
“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古镇的天然外景吸引着影视导演纷至沓来,把水乡古镇的婀娜风姿一次次搬上银幕、电视。有时这里会出现几部影视同时开拍的盛况。朱家角已成了海内外影视竞摄的热点,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水木清华衣被天下
名镇朱家角历史源远流长。1930年出版的《骊珠报》上,曾刊载“镇东祥凝浜发掘出东吴大将军甘宁之墓”一文,证明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朱家角就已形成村落集市了。据史料记载,朱家角在宋、元时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镇上的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寺名刹均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古镇当时已人丁集居,初具规模。贯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至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
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宋如林《珠里小志》序中曾这样描述:“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200年前古镇之繁荣风貌一一再现。
1958年大炼钢铁时,为了找铁,曾把镇北大淀湖车干。在湖底,人们意外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这被证明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1959年,在淀山湖中又捞起大量石刀、石犁、石纺轮、印纹陶片等,这些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的遗物,足以证明,数千年前朱家角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了。
古镇朱家角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引得商贾云集,往来不绝,曾以标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时有诗曰:“鱼米庄行闹六时,南桥人避小巡司,两泾(朱泾、枫泾)不及珠街阁,看尽图经总未知”。
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泅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
民国期间,米业鼎盛,所产青角薄稻,在上海米市独占鳌头,远销京城海外,每逢稻谷登场,最高峰时达二三万石(1500—2250吨),日收油菜籽600吨,所产“朱家角菜油”行销百里以外,远近闻名。还有工业、手工业、钱庄典当、金融业、碾米厂、发电厂,均开全县之首。时北大街、大新街,沿街两侧,大小商号鳞次栉比,全镇坐商千户之多,夜市闹如白昼。逢年过节,更有外地商贩前来赶集,酒肆茶楼几乎日夜营业,大商小贩走街串巷,点心小吃通宵达旦,其时粜稻谷的农船,成千上百涌来,漕港河为之阻塞。
推荐阅读:
隋文选楼石碑重回阮元家庙
山东东阿鱼山 千古寂寞曹子建
关注世界文化遗产 用镜头看清西陵的美
南京民国建筑保护难题突破 实行社会公示制度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