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日新月异的现代建筑与思潮,一方面却是日渐消失的传统建筑与文化。迅猛发展的中国城镇化建设,创造了无数“不可思议”的建筑神话,却难逃“千城一面”的缺憾。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的城镇与乡村特色,如今,似乎已到了频临消亡的险境。
难道,今天的中国建设者只是一个时代的“割裂者”?缺乏地域与文化特色的建筑,如何能在未来成为永不消失的“凝固音符”?
或许,一场思想的交锋与观点的碰撞已在所难免。近日,《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在采访“首届中国(苏州)传统建筑文化论坛”时强烈地感受到,“盛世危言”体现的不仅仅是业内人士的焦虑与思考,更是一种责任与行动。
“以发展的名义消亡”
“文化是决定中华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的根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是对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是我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更是我们为子孙后代做出的贡献!”
12月11日,在“首届中国(苏州)传统建筑文化论坛”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长、原建设部总工程师姚兵有感而发,就当前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以及苏州市在这方面的成功实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探索,“苏州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创新的发展之路”。
“建筑是石头的历史”。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中国传统建筑以其辉煌的成就跃居世界建筑宝库的重要地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传统建筑,犹如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但是,传统建筑的保护是中国历来待解的难题。排除政治与社会的元素,单从专业和行业层面上来看,当代中国的传统建筑保护依然困难重重。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传统建筑的使用功能与现代生活需求的差距愈加拉大;同时,改革开放带来的中西文化与理念的交流融汇,致使西式建筑具有的科学性、适用性、简约性,也迅速被市场所欢迎并广泛采用,以至于近十年来西式建筑大量涌现,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导致传统建筑越来越被弱化。更严重的是,不仅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流失,中国的城市特色与风貌也在流失。
因此,谈及中国传统建筑保护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肖厚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和谐共生,并注意出台政策和措施的系统性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列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外,大部分均分布在古镇古村,而这些村镇不少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高。所以,从保护的角度看,“过去不少做法仅仅就保护谈保护是行不通的,做好此项工作必须要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建筑物安全水平、转变重视传统文化的意识紧密结合。要发挥广大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作用,使他们成为传统建筑保护工作的主体。”
事实的确如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保护传统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传承、更是为了发展。而如何发展、如何在发展中创新,成为当前探索中十分繁重的任务。
尽管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民居种类繁多。但在肖厚忠的调研中发现,一方面,“有的地区地方政府缺乏科学规划,不认真征求村民的意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对传统村镇大拆大建;有的地区过度商业开发、旅游开发,急功近利,导致古村古镇的传统风貌消失殆尽或文脉断档。”
另一方面,“部分地方主管部门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也往往缺乏系统考虑,条块分割,影响了保护和利用的效果。”比如,传统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缺失,导致保护和发展无章可循;现行农村宅基地政策,使传统民居的居民不易获得新的宅基地指标,只能原地拆建;产权流转政策的限制,使社会资金进入保护投入十分困难等。
创造“新中式”
在“首届中国(苏州)传统建筑文化论坛”举办的同一天,作为传统建筑文化集大成之地的苏州还发生了两件事情。
一是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苏州市吴都学会等五家单位共同倡议,在苏州建立了“永久性传统建筑文化论坛及古建保护联盟”。希望借此凝聚四面八方的学术理论研究,汇集专业性的传统建筑企事业单位。联盟将每年组织一次传统建筑文化的相关活动,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深刻的挖掘、整理、提升和弘扬,使之成为推进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场所和窗口。
二是由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负责修复,由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管理的蒯祥园举行了隆重的开园仪式。在这个总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中国古典园林庭院中,既包括已建成的蒯祥纪念园、苏州传统建筑展示馆和体验馆,也包括即将兴建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培训中心。未来,这里将形成一个保护、研究和弘扬传统建筑的产业基地。
苏州市吴都学会会长、苏州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建华表示,之所以选择蒯祥园作为传统建筑研究和发展的基地,是因为蒯祥园在建筑文化传承上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天安门城楼的设计师、被尊为“香山帮”鼻祖的蒯祥,编写“中国南方建筑之宝典”《营造法原》一书的姚承祖,这两位古代建筑大师的陵墓均在此地,他们与著有《园冶》一书的计成皆为苏州人。他们的作品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工匠大师的思想精华。
作为一名专业学者,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徐怡芳在参观蒯祥园时深有感触。她认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实践尤其需要人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中国文化,蒯祥园开园仪式的举办及相关议程,表达了当代建筑界对古代建筑师的高度尊重以及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与弘扬,正是古代先贤们以其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谱写了一部流传至今的中国建筑史。尊重他们,就是尊重传统建筑文化;尊重他们,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在于创新,“我们不能泥古不化,新中式建筑并不是传统建筑符号与元素的叠加。如何在建筑中体现中国文化一脉相传的人文情怀,更值得当代思考。”
她结合自己参与深圳万科第五园项目研发的亲身感受强调,“当年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对建筑师的绝对尊重与信任,促成了第五园项目的诞生。遗憾的是,此后万科在这条路上并未有新的突破。新中式建筑的最高境界在于即使没有传统建筑符号,却仍能让人感觉到它就是中式建筑,贵在神似,而非形似!”
其实,“时代需要我们做的不仅仅是瞻仰和纪念,而是在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的传统建筑进行宣传、推广和弘扬,这无疑是社会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延伸民族优秀文化的光荣。”史建华如是说。
推荐阅读:
聊城楼南楼北大街建筑主体完工
1.59亿还原沙湾古镇 元旦开放
南京中华门城堡人偶武士退休
宁波前童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