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旅游业让古村古镇焕发新活力
来源:中国旅游报  日期:2011-12-16

乌镇旅游

乌镇古村古城旅游

    “……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飘然而过……”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故乡的水阁。茅盾的故乡乌镇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一样,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谓“人家尽枕河”。

    诸如乌镇这样的古城古镇古村,在全国数以千计。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灾害、保护意识不强、不合理开发等原因,一些古城古镇古村被破坏,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旅游业的崛起,让古村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为古城古镇古村保护带来新的挑战。

    从“摇摇欲坠”到活力迸发

    11年前,也就是2000年10月30日,黄山脚下的宏村一夜成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它和邻近的西递村“世界文化遗产”称号。尽管如此,宏村当时的状况并不乐观。

    当时发生的一些事现在让当地人回想起来仍旧记忆犹新:旅游旺季,村民公然用马车阻拦游客,甚至用牛马粪涂墙,驱赶游客;古民居没人维修,摇摇欲坠;游客花30元买门票,却只能参观两个民居。不仅如此,村民还把该村所在的黟县县政府告上法庭,声称县政府侵犯了他们的财产权。旅游资源产权和经营权的纠纷,让村民们“守着金饭碗要饭吃”。

    黟县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县内完整地保存了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屏山等众多古村落,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园林等古建筑成为展示徽文化的“活化石”。遗产申报成功后,如何合理利用历史遗存促进世界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黟县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合理利用古村落旅游资源,为古村注入了活力,让老百姓增收致富。

    黟县及时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领导组,西递、宏村专门建立了遗产管理委员会、遗产保护管理监察大队及民间保护协会,逐渐形成县、镇、村、民间组织四级保护管理网络。黟县还大胆创新保护管理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省专项保护资金,另一方面县里每年从旅游企业门票收入中征收20%的文物保护资金,投入遗产保护。

    据介绍,旷古斋、大夫第、百可园、“宰相食府”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徽文化深度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既有效保护了濒临倒塌、且个人无力承担维修费用的古民居,又丰富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系。同时,黟县积极开发旅游商品,目前全县拥有重点骨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8家,有500多户个体私营业主直接从事旅游商品生产经营,年总产值达5亿元以上。来黟县的游客每年平均增幅达30%以上,西递景区、宏村景区农民收入70%左右都来自于旅游业。

    旅游业放大古镇资源价值

    类似于西递、宏村的发展路径在全国还有很多。旅游业的发展,放大了古城古镇古村资源价值,使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留和传承。

    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联盟主席、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认为,我国古镇有三大价值:一是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名人、名宅、名吃、名产,这一系列的“名”,构成一个古镇的名气;二是古镇作为实体的价值。首先是古镇的资产价值。古镇的资产大都是老旧资产,恰恰是这些老旧资产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地升值。其次是土地的价值。古镇的土地在发展过程中迅速转换,这种转换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值的过程。其三是产业基础的价值。很多古镇都有它的传统产业基础,这种产业基础在发展过程中其价值在不断提升;三是古镇作为市场的价值。古镇本身不仅是一个产品,它也构造了一个市场。这种市场聚集了人气、聚集了财气、聚集了商气,这种市场价值本身就有别于一般工业化产品或农产品的市场价值,这也是古镇特有的价值所在。

    乌镇旅游发展之路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10年,以“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为主题,乌镇入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乌镇旅游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1989年,作为水乡古镇代表的周庄率先发展旅游业,带动了众多江南水乡旅游开发的热潮。乌镇也投入到这一发展热潮中,于1991年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继而又与其周边的5个江南古镇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1999年,上海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制定了《乌镇古镇保护规划》,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乌镇开始正式走向景区发展道路,并采取“先规划,后发展”的开发思路。

    2001年至2003年,乌镇东栅景区正式开放,以乌镇为故事发生地点的电视剧《似水年华》推出,乌镇“远离世俗纷扰”、“幽静如世外桃源”的印象深入人心。随着游客逐年迅速增加,受东栅地理环境限制,乌镇已无法为游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2003年,作为省级重点项目,乌镇开始重修西栅景区。西栅景区重修工程中融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以期控制过度商业化。2007年年初,国内著名旅游运营商“中青旅”控股乌镇旅游景区。

    “乌镇模式”受到联合国专家考察组的关注。专家认为,乌镇模式以“整体产权开发、复合多元运营、度假商务并重、资产全面增值”为核心,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门票与经营复合,实现了“高品质文化型综合旅游目的地建设与运营”。

    专家认为,乌镇不是简单的饭店或者景点的模式,不是一拥而上,最终过度开发的模式,它是包括了观光、酒店、购物、餐饮的综合体,是集旅游、度假、商务会展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是一种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呈现出来的新的旅游业态。

    目前,乌镇年接待中外游客约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3亿元以上。乌镇本地的风俗文化通过各种形式被舞台化地再现,乌镇已成为一座精品化的中国式“威尼斯”。

    在保护与利用间寻求平衡

    在古城古镇古村的旅游开发中,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利用、盲目开发、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行为,给古镇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除了“建设性”破坏,古城古镇古村等文化遗存也面临“旅游性”破坏,人们担心“文化遗产”会变成“文化沙漠”。有学者在总结部分古城旅游开发规律时说,开画廊的不如开饭店的,开手工艺作坊的不如开酒吧的,珍藏着中国历史文脉的古城古镇古村,由于对资源的掠夺性索取,导致不少景区吸引力急剧下降。

    以凤凰古城为例,现在不少游客反映,夜色中的古城非常喧闹,沱江边的古民居不少摇身变成了闹哄哄的酒吧,这座“中国最美的小城”弥漫着进口啤酒和爆米花的味道,正在失去昔日的宁静安详。

    地处云南西北部的丽江古城也面临这样的担忧。目前,丽江年接待游客量已经超过600万人次,“过度开发”的质疑不绝于耳。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遗后的10余年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造成丽江原住居民大量外迁、传统民族文化遭受冲击、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改变。

    云南省丽江市副市长杨一奔表示,丽江本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是一个由商而起、因商而兴、经商而盛的城市,古城百姓也有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的权利,当今社会不可能把一处文化遗产完全隔离在现代商业之外,关键是如何把握开发的“度”。杨一奔说,丽江的城市类型的文化遗产属于活态文化,既不能保护得太死,也不能太松,需要在保护与利用间寻求平衡。

    今年8月份,江西婺源县李坑村等核心景区关闭的消息引起社会强烈关注。有村民说,“在自家基地上建个房,开个窗,政府都要管,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搞旅游开发。”当地政府则表示,李坑景区开发10年来,乱搭乱建已到了非整不可的地步。为了李坑村民的长远利益,为了婺源的长远发展,李坑必须坚决制止违规搭建,以保持景区原生态。

    古镇古村被乱搭乱建毁了的先例在国内并不鲜见。为加大保护力度,2008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为古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任何损毁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业内专家认为,传承原生态文化是古城古镇古村保护与合理开发的灵魂和根本。

    魏小安说,要把古城古镇古村从景区提升到游览区,并进一步提升到历史文化体验区,保护好原生态的民俗习惯和生活气息,让古城历史文化得以较完整的延续。

    中国旅游报社总编辑高舜礼认为,古城古镇保护应注意政策导向,体现原真性,切忌毁了旧的建新的,拆了真的搞伪的。古城古镇古村的改造决策者,要对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充分认识,尽量努力恢复古城古镇的文化原生态,吸引和保持适量的原住民。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镇约5000多个,迄今已被开发挖掘的仅为180多个。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相信在保护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古城古镇古村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推荐阅读:

宁乡千年巷子口藏百座古石桥

三百年古桥不堪重负即将拆除

甘肃阴平古道

休宁为千年古镇铺“安全防护网”

编辑:菩提树
名称云南丽江束河古镇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江西乐安县流坑古村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江西“千古第一村”

类别总体布局
名称福建潘厝古民居群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莆田“丁”字形古民居群全国独有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长沙开福寺

类别风景名胜建筑
 ·名人故里之争 赵云之后又该谁..
 ·王东林:唤醒鄱阳湖水下“遗..
 ·南京城墙砖被拆下砸毁?文物..
 ·南岳文物《还丹赋》摩崖石刻..
 ·励小捷:名人故居必须依法保..
 ·贵州古建筑消防工作亟待加强..
 ·湖北枝江百年老街古韵难存盼..
 ·南宋重建的六和塔是什么样的..
 ·刘云德:唤醒古民居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