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里透露着沧桑](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112/2011128162753566.jpg)
老房子里透露着沧桑
![崇仁街错落的古建筑](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112/2011128162817368.jpg)
崇仁街错落的古建筑
高淳县淳溪镇崇仁街紧挨着高淳老街——街南头拐个角就到了商场云集的成贤街;站在崇仁街任何一栋房子的房顶,都能看见高淳老街的繁华。但这条从南宋就存在的街巷,而今已经跟不上外面的脚步——这条老街既没有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任何人告诉过老街居民这里会被拆迁改造,日渐衰老的崇仁街将何去何从?
老街的现状
在淳溪镇上,费了很大功夫,才打听到崇仁街,又费尽了周折,总算找到老街。
老街缩在一个农业银行的后面,两米宽的街面很不起眼,但走进去,拐个角,颇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耸着两个檐角的老房子俯视街面,房子的墙面大多由黑砖砌成,有些砖石已经开裂了,缝隙里露着干枯的蔓藤,黑色的屋瓦被雨水冲洗得愈发黑亮,木结构的房梁和承重柱也被岁月侵蚀得发黑了。
崇仁街不长,百十米的路上,有十几户人家,有人住的房子里大多开着门,里面住着的,大半是老人,看到记者走过来,他们好奇地走出来,又沉稳地回去。
唯一一个不是普通民居的建筑,是清朝时留下的“吴门节妇”牌坊,但在几十年前,牌坊也被建成了房屋。看到记者端详,一位老人从屋里出来,指着牌坊上的字一个个读过去,“旌表故儒吴待榗妻杨氏故儒吴待学妻谈氏双节之坊。”
老街的辉煌
崇仁街确实是有年头了,根据一本民国时期编纂的高淳县志记载,高淳大族吴氏南宋时从临安迁来高淳镇,当时就在崇仁街附近建屋居住。
56岁的吴祥宏老人在这条街上已经住了56年,这位吴氏后人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老人讲给他听的故事,“老祖宗刚迁过来时,是七个兄弟,当时吃饭时,就是‘敲锣吃饭’……”
82岁的陈友德老人是个外来客,不过他也已经在这条街上住了30多年。他告诉记者,刚搬进来时,他分到的房子,是清朝时的“水龙局”。
然而这些老人不知道,崇仁街的煊赫不止于此。
根据古老的县志记载,南宋初年,崇仁街上有著名的“多贤坊”,这个坊串起了高淳历代名人,历代立此坊的人物有:宋进士魏良臣、魏师逊、刘绾、刘应炎、刘愈、刘镐,元进士刘泳、刘梓,明进士周钺,举人刘德、徐金、魏组。清朝政府在此街立“阴阳学”、“医学”,清末立“水龙局”,负责高淳县的消防。清末光绪年间,政府又在此街设“四乡公局”,即东坝、游山、安兴、唐昌四乡的办公地点,设“忠孝节义”牌位供奉。
老街的未来长久的历史,让这条街渐渐老去。
走在这条街上,记者见到的几乎都是老人。老人们说,这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因为这里衣食住行都不方便。其实前几年,高淳老街改造时,他们大部分都迁了回来,但崇仁街并没有纳入那次的改造范围,他们又失望地离去。
长久得不到修缮的老屋,有些已经开裂,“这里虽然历史长久,却没有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也就没有人来负责修缮。”高淳县文保所的濮阳主任告诉记者,目前的拆迁改造计划中,崇仁街也不在其中。
老街之外,还有老街,但这条不为人知的老街,未来依然未知。
推荐阅读:
海口椰风古韵透射的城市气质
河南赊店古镇的古巷情结
南京老城改造停工千户居民在失修房屋中等待
东莞南社村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