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南充西陲的藏珠山上的一大片明清建筑群让文物专家惊叹,这处古建筑就是七宝寺。
专家们实地考证后认为,七宝寺规模较大,保存完好,历经不同时期添建维修,涵盖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古书院建筑群。日前,七宝寺已申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宝寺始建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姚军告诉记者,据相关资料记载,如今看到的七宝寺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重修,后历经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添建重修而形成。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是川东北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书院建筑群。
其实,七宝寺原本有七重大殿,但今天尚保存完好的有五重。它们依山而筑,巧妙勾连,互为呼应,浑然一体。
沿百余级石梯拾级而上,便来到山门前。“这是建于明代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姚军说,整个山门是用条石砌素面台基,单檐悬山顶,檐柱下有石质瑞兽形柱墩。记者看到,“七宝庄严”四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走进山门,就进入了七宝寺前殿。这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增修的建筑。条石砌素面台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在前殿的中檩上,还留有“清康熙四十七年”等墨书字迹。“与前殿相距20米左右的是大殿。”姚军介绍,这是整个建筑的主体。在殿内左面山墙上,记者看到嵌有两块《重修龙台院记》的石碑,碑上字迹已经相当模糊,大意是记录七宝寺的修建经过。顺着山势再往上,依次修建有文昌楼和南池书院。
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介绍,清代由于皇帝的提倡和各级官府的支持,全国新建了许多书院,南池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起来的。当时,年近七旬的当地名士王灏从广东直隶任上解绶回到故里,以振兴人才为志,将平生积蓄用于七宝寺大殿后修建书院,有讲堂、房舍47间,形成了前山为寺庙,后山为书院的格局。他捐资厚聘名儒为师,自己也亲自任教,严为训课,学风森然,培养出不少英才贤士。果州出现私立书院,从王灏开始,一时传为盛事。
姚军告诉记者,七宝寺所有的建筑都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式样和风格,并且依山势而建,坐北向南,采用传统的均衡对称方式布局,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分布,再以厢房、廊庑等相连接,形成封闭性较强的四合院式建筑群。“纵观整个七宝寺,层层叠进,错落有致,建筑物朴实庄重,典雅大方,既无官式画栋雕梁之华,也少民间堆塑造作之俗,给人自然淡雅的感受。”
珍藏七宝:明代已是南充西陲胜迹
南池书院外的院子里,有两块长满青苔的石碑,是村民要求收藏保护的“圣旨碑”。几年前,七宝寺镇修村道,在拆除藏珠山下一座时间非常久远的公厕时,村民发现了砌入墙体的这两块“圣旨碑”。
如今,七宝寺古建筑群由七宝寺中学管理。校长王辛说,明朝重建时,七宝寺叫“龙台院”,是一个寺庙。但是,七宝寺所在的藏珠山上珍藏了金、银、砗磲(chēqú)、玛瑙、琥珀、琉璃、珊瑚等。在佛家的经典中,这些东西被称为“七宝”,因此改名为七宝寺。“七宝寺是一个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在明代就已是南充西陲胜迹。”
书院外的“圣旨碑”上,字迹已经难以辨认。所幸的是,碑上的文字都被收入了当地人编撰的《七宝寺庐江何氏家谱》。据家谱编撰者之一何培才介绍,石碑所刻的两道圣旨,都与何氏宗族有关。第一道圣旨是乾隆皇帝下旨给四川叙州府教授何以善,赐其为“文林郎”,并赐其妻王氏为“儒人”。第二道圣旨是嘉庆皇帝赐给何象昭之父何璞为“修职佐郎”,其母周氏“淑范宜家、相夫教子”,为“八品儒人”。查族谱,何象昭为何氏家族下六房17世孙,官至“县教谕”。
“这里有很丰富的历史人文传说。”王辛告诉记者,上山时经过的长54米的石拱桥,老百姓都把它叫“杨公桥”。相传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34年),杨瞻任四川按察使,巡视川北,常住顺庆、保宁两府。杨瞻喜欢游历,尤其重视名胜古迹保护。一天,他来到藏珠山,看见七宝寺殿阁颓朽,于是责令住持重新修缮,以保存古迹。他见山脚下的南池桥濒临倒塌,非常忧虑,便对南充知县王信之说道:“此桥为南充、西充、蓬溪三县之要道,倘桥坏而伤民,知县之过也。”王信之深感惭愧,立即拨款重新修建,杨瞻将此桥命名为果南桥。百姓感其恩德,称为“杨公桥”。
记者了解到,七宝寺因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引得古今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吟诵的诗篇。相传山门上“七宝庄严”牌匾是明代南充进士杨丽(曾任陕西布政使左参政)所书。清代文人何辅极在游览七宝寺后,留下了“身在山中,人疑世外”的感叹。
百年书院:中共地下党活动地
一条山路隐蔽在树林之间,宽不过一尺,两旁生长着高大茂密的树木,太阳光线只能透过树冠缝隙,斑驳地洒在铺满落叶的山路上。当年,地下党员接头或者开展活动时就是从这条山路上山。王辛告诉记者,七宝寺的南池书院创办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是南充历史最悠久的学校。
这座历史悠久的书院,更是革命的摇篮。记者来到南池书院左侧的一处山崖石洞,石洞门口的木门已经朽烂,洞内摆着几个简陋的石墩当做座椅。“这是当年七宝寺地下党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嘉陵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胥勇介绍,随着党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1928年,中共党员苏俊回到家乡附近的七宝寺小学任教务主任,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团员,于1929年建立了西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七宝寺支部。从此,党组织便以七宝寺为中心,呈燎原之势,不断向南充西路各乡镇辐射、扩展,很快在附近乡镇也建立起了10多个党支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西区区委。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当时很多地下党员都是以教书来掩护自己的身份。”胥勇说,曾任南充中心县委书记的杜培心、阆南中心县委负责人于江震等都在此从事过革命活动,巾帼英雄赵全英、游击队长何宣昭等也都在此接受了革命的熏陶。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把南池书院改为七宝寺中学。近年来,为了有效保护这一片古老的建筑群,当地政府已经在藏珠山对面山上,新建了七宝寺中学。
推荐阅读:
漯河郾城文庙大成殿动工修缮
杨光磊调研三河古镇保护情况
阿里神秘与诱惑的古格王朝
嘉禾普济寺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