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开发岂能绕开居民——土楼开发模式尚需探索
7月26日,记者来到著名的田螺坑景区。3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起纠纷:有村民因不满政府的旅游收入分红方式,扬言要烧毁已经建好的观景台,并对进村的旅游车进行打砸。据媒体报道,当时为了制止村民闹事,警方抓捕了18名村民。
80岁的老文物工作者、漳州市文化局文物科原科长曾五岳对记者表示,眼看着政府和旅行社都赚到了钱,土楼里的居民却没得到实惠,他们肯定觉得这样非常不公平。“这给土楼开发提出了警示,政府开发旅游,一定不能忽视居民的实际利益!”
不久后,有人将此事反映至福建省政府的“省长信箱”,并提出建议:世界文化遗产应重在保护,不应过度开发;门票的管理,应由当地村民参与;村民应是土楼最基层的保护者,希望政府调动保护者的积极性,发挥最基层保护者的作用。今年6月27日,一位自称是“南靖土楼拆迁户”的网友,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留言说,县政府对老百姓的补贴一人一年只有20元。“为什么我们南靖土楼成为世遗点后就不被重视呢?”看来,3年前的问题到现在仍有后遗症。
在南靖县的另一处土楼景区,土楼原住居民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体。离田螺坑只有几公里的书洋镇塔下村是漳州著名的侨乡,这里的土楼沿河而建,并均匀地分布在两岸。周围的溪水、绿树和建筑融为一体。尽管不是“世遗”成员,但这里的人气却十分旺盛。相比团队游客为主的“世遗”景区,这里更受自驾游客青睐。
据黄汉民介绍,塔下村的年轻人过去多在外地打工,见过一定的世面,他们回家后,逐渐将土楼辟为旅馆、搞农家乐,这是一种可喜的自觉行为。居民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在的土楼是有价值和魅力的,就不会去故意破坏原有的环境,而是选择自觉维护原汁原味的生态环境。在塔下村,景区主要靠村民自己投资、自我管理、自己受益,政府只起引导作用。
“遗憾的是,这些好的苗头并不是主流。如何培养土楼居民的参与意识?如何对这些好的做法进行推广?现在很少有人去专门研究这些。”黄汉民有些无奈地说。
土楼与吃饭的关系
在平和采访期间,听一位老人讲过这样一件事。当南靖等县为“申遗”而忙碌时,平和某领导大致说了一句“土楼又不能当饭吃”!据说,那时有不少土楼被推倒夷平,然后种上了“可以当饭吃”的香蕉、蜜柚。几年后,福建土楼“申遗”成功,眼看着别人把土楼旅游搞了起来,后几任领导终于坐不住了,纷纷抱怨前任的不作为。以至于后来听说有房地产商来投资清溪楼,县里更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前两年还看不上土楼的平和县,为何态度突然180度大转弯?或许是因为县领导发现,原来土楼是可以当饭吃的,而且投资前景比种香蕉更可观。从投资商考察到制定出一系列开发计划,不到5个月时间,不可谓不神速。接下来,为了促成这笔投资,县镇两级领导简直把远道而来的商人当神供着。在他们眼中,“推销平和”远重于修好一座土楼,为迎合投资商马先生的需求,任由施工方对土楼构件进行拆卸。
面对投资一方,平和县上下唯“马”首是瞻,对于村民一方,政府却一直试图采取回避做法。首先,政府与投资商的协议内容,村民事先并不知晓,而闭门施工似乎更加说明,他们在向村民隐瞒一些信息;其次,他们前面说土楼构件“毫无历史价值”,后却说要在上海展示“土楼文化”,前后充满矛盾;另外,政府有关官员热衷招商原本无可厚非,但作为文物管理者,一直强调“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将文物保护置于次要地位,恐怕有些说不过去,将带动经济发展重任寄托在一座土楼身上,也未免有些一厢情愿。
对于投资本身,村民起初是赞成的,不然他们也不会以低价将房屋出让。或许其中还有我们不知道的更多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村民们的质疑和阻挠,均是在信息不透明的前提下做出的。如果说村民是“狭隘的小农思想在作怪”,那么政府的行为也同样十分小家子气。其实,如果双方一开始就注重沟通,结果或许不会太坏。
据可靠消息,在平和投资受挫的马先生已转战安徽蚌埠,并在今年敲定了新投资项目:4年内在当地建一座“中华古民居文化公园”,总投资是110亿元!此时,平和县领导大概只能羡慕嫉妒恨了。看来,想吃土楼这碗饭并不太容易。
推荐阅读:
罗店三百年老石桥被垃圾“淹没”
新沂古镇窑湾再现昔日繁华
南通天宁寺
黟县:画里乡村梦里古镇
分页:[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