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建筑之锅耳屋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中国陶艺教育 日期:2011-11-15
3、雕刻
梁架和隔扇上的木雕、柱子和栏杆上的砖雕石刻,表现题材广罗戏剧人物故事、山水景观、祥瑞动物、花草植物等,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博览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古代工匠凭借精湛的技艺,通过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饰造型和纹样,并以此来寄托人们对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与追求。不管是檐柱上的砖雕、雀替上的木雕等等,其雕刻画面都构
图精炼、层次丰富、清新明快,又富有诗情画意,情趣盎然,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反映出
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才能。
第四,檐廊相接虚实相间的布局,造就一种通透的意境,与封闭感较强的北方建筑相比稍显开放,便于空气流通,消暑散热。而用廊庑把主要建筑连接起来,可以挡雨遮阳,充分体现了炎热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岭南建筑的影响。
总之,锅耳屋传承岭南建筑务实、包容、创新、开放的新精神,天人合一、经世致用。它与江南建筑的刻意灵动、北方建筑强调雄伟,着眼于鉴赏性的出发点截然不同,它倡导的是建筑和人居的结合,其形成过程体现出“综合”与“凝炼”,让人的思想、生活完全纳入自然,表现在建筑特色上则平面灵活、形式多样、尊重民俗、讲求实效、顺应自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体现出“整体和合”的设计观。从而达到自然与人文、外显与含蓄、厅与园、山与水、收与放、动与静等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三、锅耳屋的保护与传承
锅耳屋古建筑出现年代较晚,保存着完整的布局,建筑物也较多,其在建筑结构、造型、艺术装饰等方面都有着承前启后的影响,是岭南建筑的重大改进。可是锅耳屋古建筑群在过去并没有注意保护,长年累月受到各种的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因此现今在岭南仍保存相对完整的已经不多了。
第一,自然破坏是一个客观的规律。古建筑的材料因自然地侵蚀,不断老化,木材会被雨水、潮湿等侵蚀而糟烂,被虫蛀、蚁啮而空朽,砖墙瓦顶和石雕会风化、锈损,不过只要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是能够加以遏制的。
第二,人为破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全国进入“斗、批、改”阶段,到处喊着“破四旧”口号,导致锅耳屋受到历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还有近现代城市发展规划与建设,对古建筑的拆迁损坏,促使这些大型的古建筑群都逐渐消失在生活中。因此,防止人为的破坏是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下面是对锅耳屋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几点建议:(1)划出古建筑的保护范围,作出保护标志和说明。(2)设置专门的保管机构,指派专人保管。(3)有计划地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纪录档案,以备日后建筑全部毁坏后能够根据档案资料加以复原。(4)地方政府应该普及文物知识,宣传文物保护政策法令。(5)提高人民群众对保护古建筑的认识。(6)严格执行国家文物保护法令,对蓄意破坏文物古迹者绳之以法。(7)以保存原状为原则对古建筑进行周期性科学检查和技术修缮。
在现代化社会中,传统的锅耳屋建筑很难实现完全复原。事实上,人们也难以接受居住在没有现代卫生设施的锅耳屋当中。大家所希望的,在保护古代遗留下来的活标本,同时是保留这种建筑文化中的精神,于是拿出其中的一些符号元素附着在新建筑之中。这种引用,既是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追寻,又并非绝对复古主义。新时代中的现代建筑,从空间的分割使用到建材等等物质载体都已不是原先的种类,但通过挖掘岭南传统建筑中的各种符号精粹,能够让居者获取其承载的岭南文化历史精神。这种方式,同时显现广东地区在实现经济繁荣之后,开始理性地思索自己的过去,寻找历史的归属感。
我们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和古建筑文化传统的国家,如何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历史文化优秀的传统建筑,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和结合民族特色,均有自身的优点:就其社会作用来看,它还有强大的凝聚力,反映了民间智慧,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人际关系和谐,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产,我们要从保护人类环境和人类文化的高度,去保护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而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要重复、复制旧有建筑,我们应看到岭南建筑中的文化内涵,把一些有特点的装饰适当的添加到现代建筑的细部上;同时应该思索旧建筑中的特色和规律,挑出其合理的元素,运用到新建筑中,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岭南文化传统的精髓得以在新建筑中不断延续下去。
推荐阅读:
玉荷叶杯
家居风水中窗帘的布置讲究
“红杏出墙”的卧室风水需知
西安钟楼“保养性的维修”历时50天 分页:[1] [2] [3]
编辑:何光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