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上的杂草丛里竟然有一个佛窟,里面还供奉着一尊佛像,看样子已经很古老了!”日前,有村民向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反映了这一新发现。昨天,本报记者跟随管理处工作人员上山“探访”,专家初步断定该佛像为唐代所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探访:山顶杂草丛中发现佛窟
在村民的带领下,昨天记者来到栖霞山凤翔峰东面山脚,向上攀登。这是一段完全未被开发的“野道”,树木茂盛,荆棘丛生,人迹罕至。攀登了约40分钟,在快接近山顶处,突然出现了一面被杂草包围的岩壁,拨开半人多高的杂草后,一个供奉着佛像的佛窟清晰可见。
经测量,此洞窟高1.95米,宽2.1米,深2.1米。正中有一佛台,上面供奉着一尊盘腿端坐的石佛雕像,高达1.3米。整座佛像依山而凿,与身后的岩壁浑然一体。由于年代久远,此处又是颗粒砂岩,佛像不少地方已被风蚀,面目不是很清楚,但依然能看出当时造像的工艺很细致,佛像整体线条流畅,连衣服的褶皱都清晰可辨。
另外,在佛像左侧的岩壁上,还刻着一只青鸟浮雕。右侧岩壁上也有一凸起物,但风化严重,难以辨认。佛像头部后的岩壁上,隐约可见斑驳的红黄色火焰纹。
分析:专家初步断定为唐代所塑
这尊佛像到底是哪个朝代留下来的?又是何人所塑?
南京博物院一位文史专家在看了现场发回的照片后,认为从该石窟的造型以及大小来看,有明显的唐代风格,其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都弥足珍贵。但到底是一尊什么佛,还难以断定。
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认为,整个佛像的脸型、体态和装束都比较柔美,结合岩壁上的浮雕来看,有可能是一尊“观世音像”。
也有村民援引民间传说称,栖霞山后山有一个安放佛像的山洞,大凡在寺庙犯了戒规的僧人,会被安排到那里思过,或许这次发现的这个山洞就是传说中所指的那个所在。
疑问:是否与史料中的“石佛庵”有关?
“我20多岁时就见过这尊佛。”记者找到了现年70岁的栖霞街道摄山村村民毛老先生。据他说,年轻时上山砍柴,常常经过这个佛窟。当时佛像保存得比现在好,一度香火很旺,不少本地居民和外地人都过来烧香。后来家家都用液化气,不再砍柴了,这尊佛像便湮没在杂草丛生的密林中,被人淡忘了。
景区工作人员查阅了《摄山志》、《栖霞山志》、《栖霞新志》等相关文史资料,都没找到关于该佛窟的记载。不过,在《南巡盛典》的栖霞山《全景图》上,发现凤翔峰东确实有两个佛窟的标注,名为“石佛庵”,但没有任何文字描述。新发现的佛窟是否就是“石佛庵”?书中记载的另一个佛窟在哪里?如果是,它与栖霞寺千佛岩有何联系,为什么建在离其甚远的凤翔峰东坡?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考证。本报也将跟踪报道。
推荐阅读:
海峡两岸专家对福州老民居修复情况满意
江西大雄山百丈禅寺
四川万源发现中国最早种茶石刻
石室岩寺文物受损惨重有严重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