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足最早不叫万足,而是叫万蹵。”万足村70多岁的村民蔺相树说,他出生在万足街上,一生中没离开过古镇。记者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坐在搬迁的新家门口,远眺着乌江旁的一座高山,那山下就是乌江淹没了的万足古镇,也就是老人生活了70多年的家园。老人口含一杆1米多长的烟杆,“吧嗒吧嗒”地抽着叶子烟,神情凝重。
“万足在宋朝时叫万蹵寨,寨址在万足古镇西北2公里多路的寨坪。宋朝灭亡后,万蹵寨随之废去。”蔺相树说,明末清初,江西的客商来到万足后,发现这里紧靠乌江,并有水运畅通的地理优势,于是便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商贸市场,“乾隆年间,万蹵被改为了万足。”
蔺相树说,万足古镇坐落在距彭水县城南15公里处的乌江左岸,占地25亩。街长150多米,宽约2米,最宽段3.5米,街道呈梯形,共6梯,每梯都设有一道可以关闭的石门。街道全由青石板铺就,街道两旁是木质结构的民居。“民居一栋靠一栋,一间挨一间,把街道挤得像一条小巷。遇上下雨天,赶场的人不用撑伞就能在街上摆摊、买卖东西。”
多元化建筑积聚地
“万足古镇的建筑既有徽派的封火墙,也有土家的吊脚楼,亦有苗寨的撮箕口院落等,是一个多元化的建筑积聚地。”彭水自治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邓国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打开电脑的相册介绍。邓国琼自得知万足古镇要被乌江淹没的消息后,每逢节假日都要来古镇,用相机记录下古镇的“最后时光”。几年的时间里,拍摄了大量的古镇图片,成为古镇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
“古镇最有特色的建筑是万寿宫和万天宫,也是万足人引以为豪的‘镇宝’建筑。”邓国琼用鼠标点着照片说,万寿宫是江西人的会馆,万天宫是人们看戏、祭拜水神李冰父子的地方。万天宫位于主街左侧,坐南向北,呈四合院布局,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3平方米,木结构正殿为单檐硬山式屋顶、穿透式梁架。内设有戏楼、戏台,供有被巴人奉为水神的李冰父子塑像。万天宫每年要在农历五月十三召开“袍哥会”,参会的有好几百袍哥,还要请外地戏班子来演几出戏。每逢演戏时,方圆100里的男女老少把万天宫都挤爆了。戏一演就要连续好几天,演戏期间,古镇像过节一样热闹,“据古镇的老人回忆,镇上演的最后一场折子戏是在1947年。”
记者从图片上看到,两建筑均为木质结构,都是雕梁画栋、窗棂嵌花,且造型别致,工艺精湛,但戏台、戏楼已破败,李冰父子的塑像也已不存在了。刻着楹联的石门还立在万天宫的北面,楹联的上联是:堰作滩淘全血食;下联曰:善兴教立起巴人;横联为:崇德报功。石门由3块条石砌就,石料为大理石,石门高约4米,宽1.5米。
“由于古镇民居全是木质结构,容易着火,古镇人就在相对独立的民居之间建了封火墙,成为隔离燃火的消防墙。”邓国琼指着封火墙照片介绍,古镇的封火墙全用烧制的火砖砌建,墙体封过屋檐,并有挑嘴、翘角,有着徽派建筑的气派,墙面画有精美的壁画。壁画多为花草和鸟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推荐阅读:
长洲县学大成殿 教孩子保护古建筑的活教材
清代公共图书馆心兰书社修旧如旧
重庆发掘宗教建筑特色建设精品工程
合肥斥资七百万对卫立煌家族故居整体修复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