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柏真是植于周朝吗?2002年3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园林研究所,以碳14交叉定点法测定周柏树龄,结果为2600-2990年,这个时间正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同样树龄的古树现存另一株“长龄柏”。周柏是晋祠最古老的周朝遗物。
与周柏同样古老的,是唐叔虞祠的故事。它记载于《魏书·地形志》《通志》《邑志》《元和志》等多种文献。姬虞是周武王的小儿子,当时排行依伯、仲、叔、季的顺序,他排行在后,据说出生时,掌纹是一个“虞”字,即称叔虞。他的哥哥继承了王位为周成王,当时年龄小,由周公摄政,协助执掌政权。正当周公去山西平息唐国叛乱的时候,有一天,周成王把梧桐叶子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弟弟叔虞说:“把这个玉圭给你,封你去作唐国诸侯”,当时史官就请周成王选择吉日正式封侯。周成王说:“我与叔虞开玩笑”,史官却说:“君无戏言”,结果,周成王就真把叔虞封为唐国诸侯,人们也就改称叔虞为唐叔虞。这就是“剪桐封弟”。
由此看来,唐叔虞是晋祠正宗,应该没有疑问了。但是,现在晋祠所见的唐叔虞祠坐北向南,处于晋祠中轴线主体建筑群北侧,在偏殿的位置。为什么唐叔虞祠不在正殿呢?
谁家园亭
晋祠正门内北侧,智伯渠围绕着一座小山,上面绿荫处的一座亭,在僻静处为游客备好了暂歇的去处。“亭”即是“停”,人们停下来,就会注意到亭上的匾额“谁家园亭”。这似乎在提出一个疑问,这片园亭究竟属于谁?
本来毋庸置疑的事似乎有了质疑,北魏《水经注》早已确指“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那么,唐叔虞祠何以到了晋祠偏殿的位置呢?是晋祠的建筑格局有过变动吗?
中国古建筑群的格局,一般不会轻易改动。这是因为古建筑都以我国传统的风水要求来规范。晋祠建筑的山水格局是:悬瓮山脚下圣母殿面对晋祠中轴线建筑,中轴线指向东(东南),是朝阳的方向。殿前正中央是鱼沼汇集的鱼沼泉水,左有善利泉,右有难老泉,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圣母殿位置是山水环抱的中央,符合左有流水,右有长道(晋水流出之水道),前有圩池(鱼沼),后有丘陵(悬瓮山)的“龙穴”标准。宋代是风水术昌盛时期,宋代建筑按晋祠山水地形设计,不可能有其它方案。即使建筑有修葺更替,总格局也不应改变。那么,唐叔虞祠何以迁到了偏殿呢?晋祠碑刻应该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推荐阅读:
乐山凌云寺修复:350年来的“大手术”
中秋话月坛明月证兴衰
考古发掘认定永州柳宗元愚溪“三记”遗址(图)
中日旧石器考古学者考察河北泥河湾遗址
分页:[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