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直至春秋时期,晋祠东面都是大片晋泽,晋祠东门口的地名是“大泊堰”,即湖泊的边沿。晋祠泉水从悬瓮山喷涌而出,注入晋阳湖,滔滔汾水与晋泽擦肩而过,洪水频频发生,故有汾神台骀,是三皇五帝时代太原地区的治水领袖。《左传》记载:“金天氏有裔,子曰味,为元冥师,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其祭祀场所就是圣母殿南的台骀神庙。因此,晋祠山水园林,非苏州园林小巧精致的雕琢风格,它是燕赵之风所以产生之雄浑壮阔的北国疆域所特有的名山大河之造化。
古建三绝
人说晋祠有三绝:宋塑、周柏、难老泉。但梁思成的弟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郭黛姮教授说来,晋祠单说古建筑就不止三绝。晋祠的圣母殿,建于北宋初年,代表了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营造法式》是我国宋代的建筑规范,它概括了唐宋元时期的建筑特点,但符合此规范的,我国现存仅有晋祠圣母殿。
宋代大殿有一圈檐下周围廊,古称副阶周匝。它正面檐下的部分是传统的祭祀场所,极为宽敞,面积不下于一个篮球场,现代建筑师难出如此创意。
宋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与唐朝不同,唐朝建筑宏伟壮丽,展示着唐朝繁荣鼎盛的时代风貌。宋代建筑的屋檐和屋脊都是微微翘起的曲线,建筑上蕴涵了柔和绚丽的婉约风格。为此,宋代屋檐的角都伸出去很远,要靠一个角梁来承托。《营造法式》描写的角梁很短,屋顶重量压下来似乎应该压翻,梁思成画《营造法式》图时百思不解,特意在图上留下几个问号。1995年圣母殿维修时才发现,上面有一个构件压住了角梁,力学结构极为巧妙,技术含量极高。
最不可思议的,是圣母殿所有的立柱下部与柱础之间,都是榫卯连接。即立柱底部中间碗口大的凸起,与柱础凹陷吻合,这么一扣,柱子上边也与各种木构件那么一插,整个大殿就像一堆接插摆放的积木,不用一根铁钉,一座雄伟的建筑就落成了。由于建筑整体属木结构柔性连接,遇到地震,木构件衔接处会吸收地震应力,咯咯吱吱到处响动却难以散落,反而比现代钢筋水泥刚性结构稍有地震就碎裂更具抗震性。如果哪根柱子坏了,不动整体结构,局部临时支撑就能单独更换。
推荐阅读:
乐山凌云寺修复:350年来的“大手术”
中秋话月坛明月证兴衰
考古发掘认定永州柳宗元愚溪“三记”遗址(图)
中日旧石器考古学者考察河北泥河湾遗址
分页:[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