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轮美奂的“藏传佛教十大明王图”壁画一角
部分壁画已经开始被游客人为损害
在榆阳区青云乡稻窠湾村的西边,一个人烟稀少、环境清幽的小山沟里,溪水环绕着峭壁而过,悬崖上有两个相通的石窟,这就是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的万佛洞。国庆假日期间,络绎不绝的游客都是慕名观看洞内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石雕佛像和200年前的古壁画。壁画至今画面清晰,人物生动,线条优美,色泽艳丽,非常难得。而壁画中的“马身鸟喙”形象,地方文化特色非常突出,与鄂尔多斯青铜器图案相似,对民族文化交融研究极具意义,其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极高,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10月6日,到万佛洞考察的美术考古学者、陕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韩康痛心地对记者说:“由于景区对古壁画没有任何保护设施和措施,游人可随便触摸和拍照,使得一些彩色画面泥皮已开始脱落,这些珍贵文物将很快损坏消失。”
据我市资深文物馆员张钟权介绍,万佛洞内有壁画6幅,总面积近12平方米,都是在石壁上涂抹一层黄泥,再粉刷、勾墨框,精心彩绘而成,成画时间大约在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有较高技艺水平。尽管壁画已有200年左右历史,但这些画作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壁画有“藏传佛教十大明王图”“三霄娘娘出行回归图”和排列整齐的“万佛图”等。其中十大明王周饰火焰纹,外罩云气,面目狰狞,有的三头六臂,有的三眼圆睁,有的怒发逆立,手中各持法器,漫天挥舞,赤身露体,下穿短裤,胯下乘孔雀、羊、牛、鹿、马、象、虎、狮、犼、龙等禽兽。其画工技艺高超,笔下的明王个个英勇无敌、神采飞扬。明王画像在我市不少寺庙均有存留,但都没有这里画得精彩和保存完整。万佛洞因此成我市难得的绘画艺术文物点。由于该石窟地理位置偏僻,才使这些珍贵的壁画至今保存完好。
美术考古学者韩康建议,随着万佛洞知名度的提高、游人的增加,文保部门要迅速采取措施,抢救保护好这些古壁画,为我市绘画艺术历史、宗教文化发展和民族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研究留下珍贵的文物资料。
推荐阅读:
黑水国遗址发掘现场座谈会在张掖举行
神秘千年女神:吐尔基山辽墓主人
阳台宫保护维修工程正式开工
百年古亭重现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