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09第七届南京文博之夏活动在“金陵第一古街”高淳老街民俗馆隆重开幕,情绪高涨的高淳民间艺人们冒雨进行了东坝大马灯、漆桥荡旱船、桠溪陈家庄打叉等民俗展演,民俗展示区中,纳鞋底、剪纸、扎塑、羽毛扇也十分吸引人。开幕式结束后,观众们又参观了高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展。
高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展,以图片形式向观众展示了高淳悠久的历史文化。普查队长濮阳康京告诉记者,经普查,高淳不可移动文物共有546处,其中古遗址24处、古墓葬51处、古建筑241处、石窟寺及石刻56处,民国建筑15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24处,新发现448处。此次普查中,全面登记了南宋“周和井”、清代“周氏宗祠”、北宋“梅盛古琀”和清代“周全海古民居”等9处重要文物古迹。另外还发现了一批新的文物古迹,如在许家村一家猪圈中发现了“韩邦本碑记”,“奉宪禁碑”在茅坑边被发现,又在臭水坑中掘出“白骨亭碑记”。
高淳民间古建筑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濮阳康京指着几幅图片说,凤山镇后保村魏功兴民宅系明代建筑,前墙短后墙长,此为“聚财”而有意构筑,谓之“嘴小喉咙大”。民国建筑大多是三角形窗楣,还有“眉高眼低”等特色窗户;墙角转弯处砌成圆形,叫做“拐弯抹角”。普查中,还发现了一批古水利设施和一批小码头,如砖墙镇中和村的“梅盛古琀”和阳江镇大同村的“永定陡门”,以及沿“相国圩”、“永丰圩”一线的水牮。
“相国圩”素有“铁相国”之称,春秋时期吴国所筑,历经2000多年而无恙,是江苏最古老的围湖造田工程之一,充分展示了古代高淳人的聪明才智。
值得一提的是,新近发现的一块“汉代朱雀、玄武画像石”,在江南一带十分罕见。据濮阳康京介绍,这块石雕高1.48米,宽0.68米,为平面浮雕,立体感非常强,显得流畅、简练而见古拙,为典型的东汉晚期雕刻技法。石刻分上下二方图案,为“四灵”中“朱雀”、“玄武”图像。上图竖向为一健壮的鸾凤(朱雀)、下图是一龟与蛇相配的“玄武”。朱雀造形为一长冠、两翅斜侧舒展,长长的松鼠形尾巴高高卷起,形在婀娜起舞之势。朱雀图下是玄武造型,龟头朝上,龟背造型别致,四足呈前爬后蹬之态。濮阳对石刻评价很高,“画像气韵,使人感觉镌刻浑厚圆熟,是汉代优秀画像之作。”
据悉,2009第七届南京文博之夏系列活动将持续到9月上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