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整理昔日旧物时,在一个饼干盒里发现了一件玉雕挂件。端详着它,我已记不清是何时、在何地觅得的,或许是在旅游途中,或许是在回乡祭祖的小镇上,也或许是在古玩市场地摊上。但这件挂件之所以能引起我特别的兴趣,还因为它是一件半成品,在品赏中让我尝到了事半功倍识琢玉的妙处。

这是一件黄口料材质挂件(见图)。黄口料,也称黄口玉,属新疆黄玉的一种。玩玉者都知道,玉分诸色,有白、黄、青、绿、墨不等。而黄玉是诸色中的佼佼者。质纯玉润、具油脂感的黄口料并不多见,我的这块挂件应属黄口玉中的上品之料。此挂件呈正方形,高2厘米,宽3.1厘米,厚2.6厘米,雕琢的是“貔貅如意”,貔貅作蹲地回望状,左侧是兽头,口、眼、鼻仅是几只圆圈和几条半弧形刻线,有系绳子的洞,一看就知道是刚雕琢到一半。虽是如此,却也已初现轮廓。貔貅背上又是粗细不匀的线条,可能是兽毛,如用放大镜细看,有的地方还可见细微“崩口”。兽头顶部却被雕琢成几株灵芝,已基本成型,但刻线仍粗细不一。特别是灵芝头,只是形似,非完工后那样的灵动、鲜活。右侧是貔貅蜷曲的双腿,短粗而又敦实,虽没完工,但该兽天生所具有的神力已初现端倪。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貔貅与灵芝的组合,是艺术家常用的创作题材,寓含着“辟邪袪灾、吉祥如意”,深得人们喜爱。此件挂件雕琢痕迹明显,有的地方甚至还只是寥寥几条线刻,但刀法娴熟、线条流畅,竟没有丝毫滞板感,但却不知何故会流落到市场。
事半功倍识琢玉。这件玉雕挂件给我带来了许多感悟,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乐趣。古谚道,玉不琢不成器。从选料、打样、成型、粗雕一直到打磨,其中凝结了玉雕艺人的多少心血与睿智。盘摸把玩间,我不仅同样能感受到其上所承载的民俗文化,而且还能领悟出当初玉雕艺人的创作思路和雕琢工艺,这是收藏把玩成品玉器绝对难以感受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