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考古发现 >> 正文
水下采石场探秘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日期:2009-11-9

被积水深埋的古采石场

考古队员潜水进入当年采石形成的洞穴

水下发现当年遗留下的铜制油灯架

洞穴内发现的堆放整齐的石料

  广东西樵山的半山腰处,有一名叫石燕岩的岩洞,二三十米深的岩水将一处宋朝至明朝时期的大型采石场淹了大半,是个十分壮观的人工遗址。

  然而,直到最近人们才恍然发现,这片壮观的遗址实际上只是“冰山一角”——

  石燕岩里,有一个四四方方的小侧洞,探头进去,你会发现里面是和洞外一样深深的岩水。千百年来,无数在此徜徉过的人都对它视若无睹,直到一个名叫董国亮的潜水教练,因为一时的好奇,想到下面去看一看。

  在水下,他惊讶地发现,小小的洞穴下面居然隐藏着一个数十万平方米的人工遗迹——曲折的水下通道,将数个小洞穴错落有致地相连,一摞摞的石材、一个个暗洞、一级级台阶、还有那没有来得及拿走的青花瓷碗、铜制灯台散落其中。所有的一切似乎被凝固在了千年之前的某一天,而那些挥动铁器、采石搬料的古代工匠们,也好像只是刚刚离开。

  广东省考古所的专家表示,石燕岩的水下采石场,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水下古代生产遗迹,它甚至具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资质。只是,在它的背后,还有诸多的谜团等待着我们揭开……

  董国亮是香港人,从年轻的时候就热爱潜水。在所有的潜水项目中,最危险、也是最刺激的就是水洞探险:“国内这样的洞穴我去过一些,云南的和贵州的。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水下的能见度不是很好,大概只有1到2米。大概在2005年,他听西樵山的朋友说,当地有一个洞穴叫石燕岩,那里的水质不错。于是,他和几个朋友决定抽时间前去试潜一下。

  到了当地,董国亮发现石燕岩原来是宋朝时期开挖的一处采石场遗址,已被弃置不用长达千年,地下水不知从何处泛出来,洞穴中贮水成湖。他和几个朋友潜到二三十米的水下,在湛蓝的湖底,石燕岩四壁人为雕凿的痕迹清晰可辨,能见度极佳,让董国亮感到大为惊喜。

  过了一段时间,他约了朋友再度前来。这一次,他偶然发现在石燕岩洞口处还有一个四方形的侧洞,应该也是当年的古人开凿而成。他探头往里看,洞的不远处是一面陡墙,逼仄的空间里空气稀薄,只是积了一汪和外洞同样深浅的湖水。内洞的湖水下会是什么样子呢?千百年来,石燕岩当地人对这个侧洞视若无睹,从未有人想过潜水下去一探究竟。

  强烈的好奇激发董国亮进一步的行动。2006年的某一天,他和几个伙伴在经过缜密的准备之后,终于下洞了。一潜到水下,他就知道这将不是一次普通的“旅程”。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级级整齐的台阶,它们蜿蜒着,渐渐消失在黑色的湖底。他抑制住巨大的惊喜,顺着这些台阶,慢慢地向更深处潜去。一个更大的水下世界一点点地展现在了他的眼前:

  在这片被人遗忘了千年的水下世界里,处处都遗留着人类活动过的痕迹:洞穴的四壁上有采石工留下的道道凿痕;一摞摞的石板整齐地靠墙码放着,有的比较粗糙,似乎刚从石壁上采集下来,还有的已经被切割完毕,似乎正要被运出洞去;在厚厚的沉积层里,董国亮和他的伙伴们还发现了两盏铜制灯台,一摞青花瓷碗,在直通洞口的台阶旁,还有一个人工凿成的方形水池,仿佛是工人们储存饮用水的水池——一切都那样的井然有序,似乎工人只是刚刚离开,隔天还会回来……

  洞穴深不见底,董国亮最深曾经到达过水下四十米的位置。采石作业难度可想而知。在水下,董国亮发现了一些东倒西歪的竹梯,当年的采石工人们想必就是踩着这些梯子在高处开凿山体的。他还发现了几棵树干,可能当年采石工害怕岩洞会发生塌方,所以用这些树干进行支撑。这个水下世界被分成了若干个小区域,有着十分复杂的结构。“工人一开始应该是一直往深处挖,后来发现石材不太好。所以又开始往侧面挖,由此形成了好几个侧洞。”

  广东省考古所的考古专家张松也曾数次和董国亮一起下洞探险。他告诉记者,潜水队员还在水下发现了几个“石屏风”:“最大的一个有二三十米高。可以肯定这块石板不是开采出来的石材,因为太大了,根本搬不走。我们判断,它是用来分界的,由此也可以想象当时在石燕岩采石的肯定不止一家,而是许多家庭工坊在同时作业。”

  历史:数万工人同时开采

  如此巨大的水下世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尝试着从西樵山的历史中寻找只言片语的答案。

  西樵山文史专家关祥告诉记者,根据当地史料记载,西樵山一带的采石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西樵山本是一个浅海中的孤岛,后来水慢慢退去,这里遂形成了南海最早的堤围和桑基鱼塘群。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这里的商品经济日趋发达,从而需要大量的石头作为建材,古人们就地取材,寻到了西樵山。”

  记者了解到,构成石燕岩的石材叫粗面岩,民间又俗称它为“鸭屎石”。西樵山最早是座火山,而这种石材便是火山灰融合海底的海沙所构成。它的特点是石头内部有气孔,和花岗岩相比,并不十分坚固,但因为具有缝隙和纹理,比较容易进行开采,所以石燕岩一带逐渐形成一个非常大的采石场。

  关祥推测,最鼎盛时在西樵山上采集粗面岩的工人应该有数万人之多。他们通常是从山体的表面开始开挖,逐渐向深处推进,渐渐形成一个个洞穴。“由于工程越来越大,大概在明朝弘治年间,广东御使屠应坤奏请皇帝封山,并得到应允。”

  关祥告诉记者,虽然石燕岩当时被“钦封”,当地采石工程却并未因此停下来。“官府派兵来把守,西樵山的采石工作就从‘地上’转到了‘地下’。不能从上往下采,就从山腰处打通道;不能在白天采,就在晚上偷偷采……石燕岩里被遗弃的铜制灯架,就是工人们曾经夜间施工的证明。”这里的采石屡禁不绝,动因就是市场庞大,利润极高。张松告诉记者,当时在佛山等地,大户人家里非常流行用石板做宅门,认为这是财富和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佛山等地的祠堂、寺庙也大量采用鸭屎石做建材。“西樵山的采石场从宋代开始就向佛山、顺德等地源源不断地提供石材。这个遗址的发现有可能会证明,佛山不仅仅是陶瓷之都,它还有可能是一个建材之都。”

  关祥表示,石燕岩的采石场最终“人去洞空”并非因为官府所禁,而是因为市场萎缩。“大约在乾隆年间,从粤西一带运来的花岗岩越来越多,鸭屎石逐渐失去了市场,石燕岩采石场才最终被遗弃。”

  未解之谜:洞中之水来自何处?

  偌大的一个采石场,是如何突然被洪水淹没的?关祥告诉记者,西樵山自古就有“固体水库”之称,整个山体涵养的水源极其丰富:“应该是在采石场被遗弃之后,有地下水慢慢渗出,淹没石燕岩采石场的水量,至多两三百年就可以形成。”

  张松表示,他认为地下水的涌出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到目前为止没有在洞里发现人类的尸体,也没有发现生产工具。说明人们对这个洞里开始进水是早有准备的。”

  那这地下水究竟是从什么位置喷涌而出的?董国亮告诉记者,他到石燕岩的水下实地考察了十余次,发现这里的水量几乎是没有变化的,无论是春夏秋冬,水位的误差保持在10厘米之内。而且,在水洞的深处几乎感觉不出水的流动。所以他估计地下水的出口应该是在洞口水平面的某个位置。

  而张松更倾向于水的出口是在水平面下:“之所以感觉不到水的流动,很有可能是出口的水压与外界的水压达到了某种平衡,只有当水量部分被蒸发的时候,地下水才会流进来进行补充。因为水量很小,所以潜水员在水底无法感觉到水流。”

  而所有的推测,都只有在绘制出地形图之后才可以进一步进行判断。作为进洞次数最多的人,董国亮告诉记者,事实上,他也无法说出这个水下的世界究竟有多大——因为他们还没有“触底”。石燕岩内洞中的水十分深,远远超过了外洞。他现在最深曾经到达过水下四十米,但这或许并不是最深的地方,还有通道可以到达更深的区域。

  董国亮表示,目前他们已经到达的地方,面积大概有五六个足球场的面积,差不多几十万平方米。而依靠他们现有的技术条件和装备,继续向更深处探索并无问题,但是出于绘图的需要,他们只能一步步推进。随着地形图的不断完善,水源位置的问题,也会水落石出。

  意义与前景

  可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曾参与过南海一号打捞的广东省考古所水下考古专家张松表示,西樵山水下采石场的发现意义极其重大:“申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毫无问题,它甚至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资质。”

  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水下工场。广东的三个采石场遗址分别在西樵山、莲花山和东莞的石排,与另两个遗址不同,西樵山采石场遗址位于洞穴内部深深的水底,这使得它完全免遭风化和损毁,这在世界上都极其罕见。张松告诉记者,考古队员虽然下水考察多次,但每次都只是拍摄记录,绝不去动任何遗迹。“它们身上凝固着大量的历史细节。我们可以通过发现的青花瓷碗的数量推断出工人数量和开采规模。当年考古学者可以通过泰坦尼克沉船复原海难的全部过程,我们也可以试着复原当时采石场的原貌——这或许会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视觉冲击力超越“南海一号”

  张松表示,西樵山水下采石场给他的视觉冲击力远远超过“南海一号”:“受水中能见度的局限,‘南海一号’无法让人看得真切;石燕岩中的水能见度却非常高,让身临其境的人感觉极为震撼。”

  董国亮告诉记者,在深达四五十米的水下采石场里,整个世界漆黑一片。他们每次下水都要携带两个50HID的超白光灯——普通的水下照明设备不行,因为独特的吸光现象,黝黑的水域会将光全部吸收。强光照射下,从漆黑中脱颖而出的水世界是如此令人迷恋:湛蓝湛蓝的水近乎透明,能见度高达几十米,台阶、石板、灯架、青花瓷碗……一切看得真切却又带着迷幻色彩。间或会有水底的沉积物在头顶散开:“在灯光的照射下,好像有无数个小星星在水中闪烁。”张松说。

  专家建议建立水下博物馆

  遗憾的是,欣赏这番美丽的景色,到目前为止还仅属于勇敢者的游戏。洞穴潜水是所有潜水项目中最为危险的。“水洞里的路线陡峭复杂,很容易迷失方向。”董国亮和他的队友每次都要先派一人作为“先遣部队”去设计线路,用一根白线将线路圈起来,下水的队员都要依据这个线路走,以防迷失。另外,石燕岩水洞中的温度常年保持在14℃~17℃,深水区的水温更只有12℃左右,长期作业会让人因为寒冷而产生幻觉。

  更加“要命”的是,石燕岩水下采石场是个封闭的水域,所以考古队员如果在水下发生意外,甚至无法浮到水面来换气,这使得因为供氧不足而发生不测的概率也增大了许多。尽管封闭水洞的潜水要求很高,张松却认为:“只要经过正规的培训,一般人都可以掌握这个技巧,最难的还是克服心理障碍。”

  有考古专家表示,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到这奇异的水下采石场,最好建立一个“水下博物馆”。“建一个水下通道,或者用一个小潜艇把游人送到水下去观赏……”目前国内已在三峡的白鹤梁建成了一个类似的水下博物馆。游人可以沿着约90余米的亚洲最长的隧道式自动扶梯,下到40米深的江底,穿过147米水平交通廊道,来到保护体内的参观廊道中,透过23个观察窗欣赏白鹤梁1200年来的题刻原貌。

  相关专家表示,西樵山水下采石场遗址无论是从人文风貌还是水下景观来说,都比三峡的白鹤梁更具有冲击力。在这里建一个水下博物馆,将是一个值得为之努力的梦想。

编辑:珊瑚树
名称苏州园林退思园堪称江南一绝

类别总体布局
名称曲水园: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

类别总体布局
名称宜兴古龙窑:东方式古老美感

类别省级文保单位
名称皇泽寺摩崖造像:崖壁上的佛教艺术

类别国家级文保单位
名称佛塔佳作: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灌木公园:伦敦第二大皇家公园

类别皇家园林古建
 ·三门峡两遗址公园被列入国家..
 ·北京将提亮中轴古韵
 ·山东加强对重点文物保护补助..
 ·陕西首家移民搬迁博物馆开馆..
 ·重庆安达森洋行旧址将建成故..
 ·河北崇礼太子城遗址或为金章..
 ·专家聚首北京研讨传统石刻艺..
 ·磐安大盘山博物馆完成布展工..
 ·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浓缩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