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考古发现 >> 正文
揭开元上都遗址谜团
来源:内蒙古晨报  日期:2009-11-13

明德门前护城河至今仍存有水

元上都遗址发现花纹砖构件

  本报独家刊发元上都遗址考古图片

  在锡盟正蓝旗的金莲川草原深处掩藏着一座“人类文明博物馆”——元上都遗址,这座古城究竟深藏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为配合元上都申遗工作,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8个月的元上都遗址2009专项考古挖掘,挖掘工作于本月结束。

  11月10日上午,在现场组织考古发掘工作的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杨星宇首次就元上都遗址考古发掘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介绍,8个月的时间里,由内蒙古博物院院长塔拉任领队的元上都考古工作队分别对皇城明德门及其护城河、外城西门护城河、宫城1号基址(穆清阁)进行了考古发掘。

  明德门护城河破坏严重

  明德门是元上都皇城的南门,与元上都宫城的南城门御天门在一条线上,是出入的主要通道。

  杨星宇介绍,此次考古发现明德门护城河破坏较为严重,距城门14.9米。瓮城门前护城河的修建是直接在地表向下挖构成河道,现存河道底宽4.7米,上宽5.9米,深1.9米。护城河为木桩护堤,构造较为简单,护堤下部有并排桦树横木残留,比较窄、建造较为简单,专家分析是为方便搭建木桥。

  首次搞清穆清阁的范围

  元上都遗址宫殿穆清阁是元上都城中轴线上北端的高台建筑,也是现存最高大的夯土砖石结构的建筑台基。杨星宇认为,这次考古发掘最大的收获是首次搞清楚了穆清阁的范围、局部结构,纠正了以往对穆清阁建筑形制的错误推断。

  杨星宇说,穆清阁兴建不晚于1259年,为忽必烈在位时期的早期建筑。考古发现,穆清阁现存台基垂直高度约8米,南北宽67米、东西长137米,总面积为9179平方米。

  挖掘清理发现,穆清阁兴建于湖泊沼泽区,当时修建时,首先是排干湖泊积水,用木桩封堵水源,再用碎石填充加固,然后夯厚约40厘米的土层取平地表,才开始起建穆清阁台基,台基部分为石条作底衬,四周起砖墙,中部填充夯土。台基建好后,最后在其上兴建亭台楼阁。在近1万平方米的沼泽区兴建宫殿,可知当时穆清阁的工程建筑应是极其浩大和艰巨。

  元代建筑史实物标本

  由于元末战争,元上都所有建筑均被毁,后经几百年的破坏,已不见任何完整的上层建筑。

  “此次穆清阁的发掘,是元上都被毁以后首次发掘清理出的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建筑台基,目前,全国元代保留下来的建筑多属宗教性质的塔型建筑,发掘清理的宫殿类型的建筑尚属空白,此次穆清阁的发掘对研究和补充元代建筑形制与规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标本,为我国建筑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研究实例,在修建时体现出了科学性。”杨星宇说。

  全面勘探了外城与皇城

  杨星宇介绍,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聘请洛阳古韵钻探有限公司,对元上都遗址外城与皇城进行了全面勘探,勘探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了外城与皇城的勘探工作。发现房址1000余座,并发现灰坑、道路、水系、不明建筑等,对全面了解遗址的布局、结构、经济、民居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资料的提供具有极大的价值。

  内蒙古博物院院长、元上都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塔拉介绍,元上都遗址考古发掘计划进行3年,主要是为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进行的专项工作。

  本报记者 张昊文

  本文图片均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杨星宇摄影

编辑:左一峰
名称紫禁城里的喇嘛教佛堂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燕下都遗址

类别国家级文保单位
名称磁山遗址

类别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名称明府城:待重现古城风韵

类别风景名胜建筑
名称水洞沟遗址

类别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名称蓝田猿人遗址

类别国家级文保单位
 ·永新"蜈蚣桥"身刻"境福桥"和..
 ·山西稷山发现新石器时代庙底..
 ·川南发现清代极精美的雕刻墓..
 ·板桥镇发现北宋"掌印砖"
 ·邯郸明代大名古城终露真颜
 ·四川广安发现古墓群
 ·眉县发现距今两千多年秦代铜..
 ·世界最大水下采石场探秘
 ·淅川龙山岗遗址考古发现三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