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文物古迹 >> 国家级文保单位 >> 正文
禹王城遗址
来源:互动百科  日期:2009-11-4
    禹王城遗址是中国东周魏国早期都城安邑遗址。传说禹曾居此,故俗称禹王城。位于山西省夏县西北7.5公里处。据《史记·魏世家》载:晋悼公十一年(公元前562)魏绛由魏(今芮城县北)徙治安邑。至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按竹书纪年为梁惠成王九年,前361)“徙治大梁”。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此设河东郡,两汉、魏晋因之。北魏为北安邑县,旋改为夏县。隋徙治今夏县,旧城遂废。1959年、1961年和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曾对城址进行3次调查。1967年对中城南部汉代冶铁遗址进行发掘。禹王城为保存较好的东周及汉代较大型城址。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城遗址

    禹王城遗址-遗址概述

    王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西北7.5公里的中条山麓。

    禹王城遗址临涑水河,是黄河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根据《史记》、《水经注》等文献的记载,夏禹曾在此建都,夏县因而得名。

    古城址有大、中、小三座。大城面积广袤,部分建在嵋岭上,周围约15.5公里,平面近似梯形,北窄南宽;北墙、西墙和南墙的西段,保存较好,一般高出地面1~4米,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主要有鬲、盆、罐、浅盘豆、盖豆、甑、筒瓦和板瓦等,还有汉代的卷云纹瓦当、直绳纹板瓦等等。

    中城居西南,与大城紧连,周约6.5公里,城墙宽5~7米,城高1~4米。城内布满了汉代的文化层,出土有卷云纹瓦当和上有“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的铭砖,以及盆、钵、罐、瓮等残片。

    小城位于大城的中央,平面呈矩形,城的东南有禹王台,俗称“青台”,台面成方形,每边宽约70米,高约8米,夯土筑成。附近还有铸铜作坊遗址,遗址出土有礼器陶范和钱范等遗物,尤以五铢钱泥范最为珍贵。

禹王城遗址平面图

    经史籍考证,大城即战国时期魏都安邑,中城为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小城建于东周,至北魏时期仍继续使用。

    禹王城遗址-建筑特点

    城址有三重城垣,方向北偏东。大城平面略呈梯形、北窄南宽,周长约15.5公里。北墙、西墙和南墙西段保存较好,一般高出地面1~4米,西墙最高处达8米。东墙大部仅存断续残基。城墙夯筑,底部一般宽10~12米,西墙北段宽达22米。夯层厚6~8厘米。中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周长约6.5公里。西、南墙利用大城城墙,西北、东南角经补修,现高约4~5米,北、东墙现高1~2米。墙夯筑,宽5~7米,夯层厚约10厘米。小城位于大城中央,平面正方形,周长约3公里。城墙保存完好,现高约1~4米,宽5~6米。夯层土质厚薄不一,可能经多次修筑。东南角呈缺角状,有一个方形夯土台基,每边长约70米,高约8米。上部为近世禹王庙废墟。下部夯土层厚6~9厘米,夯窝直径4~5厘米,含少量东周陶片。三重城垣皆有阙口,有的可能原为城门。

    大城西北部较高地方普遍分布春秋晚期至战国的文化层,一般厚约2米,遗物有鬲、罐、盆、豆等陶器和瓦类。中城内满布汉代文化层,厚约2米,遗物有汉代卷云纹瓦当、“长乐未央”瓦当、“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字砖、“半两”钱范、五铢、货泉、货布等钱币以及盆、罐、瓮等陶器。采集的一件泥质灰陶钵腹壁外拍印“安亭”2字。小城普遍有厚2~3米的文化层,下层出战国遗物,上层则多汉代遗物。

    据初步研究,大城可能为东周魏之安邑,中城属秦汉时代或稍晚,应为当时的河东郡治。小城使用时代最长,可能原为安邑的“宫城”,延用至隋以前,或即北魏之北安邑县城。

分页:[1] [2]

编辑:左一峰
关键字:
按地域:
按类别: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国历史..
73岁大华电影院将成五星级“文物电影院” 新大华电影院整修方案效果图 ..
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
妙音鸟 西夏文残页 人像石碑座 西夏王陵一号陵园 历史上,西夏..
 ·千年廊桥风雨告急:莫让“廊..
 ·湖北青曲乡发现一清代进士故..
 ·十国知名陶艺家聚首中国瓷都..
 ·甘肃拟投资2.6亿复制莫高窟?..
 ·红木家具每年增速20% 专家:..
 ·义乌发现汉代古墓 文物数量之..
 ·第五届中国(乐从)红木家具艺..
 ·“中国古典家具之都”展风采..
 ·藏家不唯“材”是论 仿古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