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2007—2008年度田野考古奖”评选获奖名单,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桥陵遗址)、岐山县凤凰山(周公庙)遗址考古发掘获得一等奖,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获得二等奖,陕西靖边县统万城遗址、蓝田县北宋吕氏家族墓地考古获得三等奖,陕西获奖数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
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评选自1993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为中国考古界最高奖,成为考古界评选最为严格的奖项,目的是奖励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考古单位和个人,促进田野考古和研究工作的进步和发展。评选要求参选项目具有重要考古价值,发掘过程科学严谨,对出土文物或重要遗迹有阶段性研究成果。“2007-2008年度田野考古奖”由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17位评委从全国考古科研单位申报的30个项目中无记名投票评选产生,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1项。陕西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占三个奖次共20项获奖总数的四分之一。
自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周公庙考古队,以判断周公庙遗址聚落性质为学术目标,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工作。先后发现了10座带四条墓道的大墓和1000余座中小型商周墓葬,填补了西周墓葬形制的空白。出土了2200多字的西周刻辞,内容涉及王季、周公、召公、毕公等历史人物和祭祀、战争、纪日、月相、占梦、卜辞、数字卦等常用语、甲骨修治现象等多方面,使周公庙遗址成为目前全国发现西周甲骨文字最多的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建立了该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基本探明其布局情况,根据聚落结构特征、古文献记载和出土甲骨文等信息,初步判断岐山县凤凰山(周公庙)遗址为周公采邑(封地)。2009年3月,周公庙遗址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考古调查工作于2006年启动,调查对象包括18座唐帝陵、2座祖陵和武则天母亲顺陵。现已完成乾陵、建陵、贞陵、崇陵、桥陵的考古调查、勘探和测绘工作,整理出考古勘探报告8部、考古调查报告1部。在调查的基础上,考古队员将发掘地点选在陵园中地位相对重要、建筑结构特殊的遗址,从而了解不同时期陵园建筑的形制特点。各陵园遗址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用较小发掘面积解决了较多的学术问题。唐桥陵探明了陵园的四门门址和门阙基址、四角阙基址、乳台基址、阙台基址的平面形状和结构,陵园城垣走向和基础结构得以认定。探出布局完整的下宫宫城遗址,明确了陪葬区的布局和每一座陪葬墓的墓园形制。对南门门址、南门西阙和西侧蕃酋殿基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三出阙基础结构、曲尺形蕃酋殿基址和门址独特的“拦土”结构建筑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