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0910/20091099121919.jpg)
丙安古镇
赤水市坐落于黔北群山之中,过去交通不便,留下许多古镇,如今这些古镇又成为当地丰厚的旅游资源。
古镇随意地散落在河流丘陵之间,其名气最大者,当属丙安。丙安古镇坐落在赤水河畔,沿小路顺河岸迤逦而行,眼前出现数十级石台阶,抬头看去,台阶尽头便是古镇的城门。虽不十分险峻,也颇有“一夫当关”的气势。进入城门,逼仄的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百年老屋。街道是石板路,老屋是斑驳的木板门,有的虚掩,有的紧闭,只有一家门前摆着炉灶,一看便知是饭馆,专卖当地特色饮食。其特色食品一种是烤豆腐干,一种是红烧肘子。红烧肘子味道醇美,烤豆腐干则体现了最具赤水特色的风味,以辣为主,兼具麻味以及无可名状的浓香。走进饭馆临窗眺望,下面就是赤水河。饭馆的吊脚楼距离河面至少有二十米以上。老板娘热情介绍:坐在这个窗口把酒观景,该是很惬意的。听到这话我们不禁跌足长叹,早知有此好去处,何苦急于在公路边上填饱肚皮呢?
丙安是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第一渡的渡口,至今镇上仍保留着红军战士住过的老屋。当年红一军团指挥部也设在这里,是一座两层木楼。我们去的时候正在大修,木门和屋瓦全部焕然一新,看起来修得很结实,却让人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如果说丙安古镇是一座要塞,那么大同古镇则与它相反。大同古镇的存在,源于它是大同河边的一个码头,古镇的兴衰,见证了农业社会如何走向现代化。
依然是逼仄的石板路,依然是灰瓦屋顶与斑驳的木门,但是这里没有城门,街道尽头,只有一条长长的石头阶梯通向大同河码头。
在不通公路的年代,大同码头便是这里的交通枢纽,十里八乡,物资的出入与人口的流动,无不仰赖这座码头。据说这里曾经可以停靠三十吨的木船,由此经赤水河可达长江,再经由长江到达重庆、武汉乃至上海。
在坡度缓缓的青石板街道旁,古镇的一户居民将自家的老屋整修一番,开起了家庭旅馆。女主人好客,为我们端来竹椅,旅馆门前绿意盎然,摆满了茉莉、海棠、兰花,以及一些叫不上名称的花草。正是兰花开放的季节,凑近了,便有一股淡淡的幽香袭来。
这座使用了数百年的码头,每一个石头台阶都被消磨的圆润光滑,码头旁边,当年为船夫旅人遮荫而栽下的黄桷树死去了,然后树身上生出小树,小树长大再死去,继续生出小树,始终浓荫蔽日,因此这里的黄桷树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爷抱孙”。
与丙安的冷峻相比,大同古镇更像是一位热情洋溢的老者。
在赤水流传着一首清代翰林院大学士王仁阁的诗,今人看来,真是写尽了古镇风韵:百亩田,万卷书,栽青松,种绿竹,琴三弄,酒一壶,半做农夫半做儒,非是仙家非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