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正统年间至今,已经有570年历史的北京前门大街,进入了历史上第五次大更新时期。这条北京人绕不过的文化记忆"天街",究竟是选择传承保护文化?还是与西单北大街、王府井步行节街相一致——凸显商机?
日前,参与前门大街修缮整治的著名文保专家首次详细披露了经过16位专家32次论证的前门大街修缮整治设计方案。
"复活"的老前门
高高的五牌楼上金色大字和油漆彩画尽显肃穆;青白石铺就的步行街上,老北京铛铛车的铃铛声再次回响;灰色砖石制门面夹杂着雕梁画栋的五彩颜色;糖葫芦、拨浪鼓化身成三米高的路灯……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著名古建专家王世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总体建筑中保存并恢复原貌的占76%,其他仅占23%。
4月23日,消失了50年之久的“铛铛车”重现北京前门大街。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前门五牌楼位于大街北端,历史上是北京最大的木质五牌楼。从这里走入,才算真正走进了前门大街。复建后的五牌楼保持五间、六柱、五楼的柱出头式牌楼风格,屋面形式为庑殿顶,七样绿琉璃瓦。牌楼采用旋子金线大点金手法进行彩绘。牌楼正中书写正阳桥三个金色大字,与历史记载完全一致。
从五牌楼穿过,脚下踩的不再是水泥路面,而是古香古色的青白石路。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以来,前门大街就是皇帝去天坛、先农坛祭祀的必经御道。在这次修缮整治中,前门大街也恢复这一历史风貌,在21米宽的大街中央,再现2.925米宽的白石御道。据统计,大街为此共铺装白石御道2000平方米。另外,还铺设青石18000平方米,这两种石材全部就近取材,采用房山大石窝石料。
大红的糖葫芦、大小不一的拨浪鼓、黄铜的鸟笼,三个老北京小吃和耍货,如今变成了现代的照明器材矗立在大街两侧。
前门大街上从北往南依次安装的是8盏故宫宫廷式样的园林灯,38架鸟笼灯,56个拨浪鼓路灯,以及24个每串串八个大山楂的糖葫芦路灯。而于1966年退出历史舞台的铛铛车也在事隔42年后重回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