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商、周三代之墓葬
来源:中国网 日期:2008-4-11
夏代帝王墓尚无发现,据记载为“不封不树”。禹出巡道死,即葬会稽,因山为陵。
商代帝王墓可以殷墟大墓为代表,墓坑平面皆为矩形,中掘出二层台,墓穴有腰坑,内葬犬一头。大墓有四墓道,次者为二墓道或一墓道,亦有不建墓道者(如武丁帝妃妇好墓)。殉葬的近侍置于一层台上或墓道中,墓外另有殉葬之牲、车马坑,以及大量的奴隶杀殉坑。墓上不起坟,但有的墓(如妇好墓)上已建有面积不大的祭祀建筑。
周代帝王大墓形制基本同上,但诸侯亦有用四墓道者。大概自春秋起,墓上已逐渐累土为坟。建于战国晚期之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其王与后、妃三陵并列,上构高大夯土台,台上建祭祀建筑。该墓中出土一块名为《兆域图》的铜板,上刻划有陵墙、土丘、祭室及附属建筑之名称及尺寸,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建筑设计图。陕西凤翔秦国贵族之墓地虽建于战国,但仍未起坟,然于外围掘沟环绕。已发现的周代大墓均采用土圹木椁形式,墓室用井干式大木堆砌。
河北平山战国晚期中山国王墓出土的《兆域图》,镶刻在铜版上
在距中原较远地区,墓葬形式常依当地的习俗而定,如江南(今江苏南部)曾流行墩墓。所谓墩墓,是在地面铺垫石块或砌小型石室以置死者,然后平地堆土起坟。它的出现或许与当地地下水位甚高有关。而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多山崖之地区,则使用将木棺高置于崖穴的悬棺葬。云南少数民族则有用石板砌为棺具的。总的来说,这些墓的数量不多,也不是当时墓葬的主流。
在葬制方面,等级制度在周代特别突出,除前述之墓道外,墓内棺椁亦有规定,即“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随葬的礼器为,天子、国君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实际发掘资料表明并不完全按此规定,有的有所增减。一种可能是死者受到特殊礼遇,另一种可能是在“礼崩乐坏”情况下的僭越。至于普通百姓则属底层,有的掘穴而埋,有的连墓圹也没有,常在灰坑或灰层中发现他们的尸骨。
编辑:夏腊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