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浙江“上山文化”的六大猜想
来源:科技日报  日期:2008-2-2
    万年前的上山文化将长江下游的文明史又推前了数千年。

    浙江省浦江县的上山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迹之一。它的相关考古发现,为考古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早期定居生活方式。

    上山遗址位于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境内,面积2万多平方米,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约80件陶器,大多数器形为大口盆。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等。浦江上山遗址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这种新颖的地域文化被命名为“上山文化”。

    浙江浦江县负责看护遗址的渠南村村民周成远说,虽然“挖掘出来的宝贝”都存放到了浦江县博物馆,来现场“探秘”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

    上山文化,为何如此吸引人?透过历史的风尘,我们能否追寻万年前浙江先民的生活轨迹、生产方式和精神风貌?

    猜测一:万年前先民是否“吃香喝辣”?

    摊开浦江县“出产”的新年贺卡,可以看到一只古朴的“大口盆”,这是上山遗址中最为典型的出土文物。敞口无盖、口子的外延远远大于底部,是上山大口盆的“体态特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遗址考古队领队蒋乐平说,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由于它的可塑性比石器大,尤其能够代表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那么,这种被学术界称为“敞口盆”的特殊形制,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遐想?

    大口盆是“石煮法”的工具?用火将石头烧烫后,投入放置水或食物的大口盆,就可以用来烧水或流食。假如这一猜想成立,我们的先民早在万年前就已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大口盆是安放磨盘的盛器?将上山出土的石磨盘放入大口盆中,再拿块茎植物(如番薯等)在上面磨浆,流质淀粉直接收集在盆中,避免了浪费。上山先民早就有了“节约型社会”的设想?大口盆是没有盖子的“储存罐”。当时,地球上的气候刚开始从干冷向湿暖转化,还没有“防潮”的概念。

    猜测二:上山遗址是中国稻作的起源地?

    “大口盆”传递的另一个重大信息,是在它的残片———夹炭陶的表面,含有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也羼和了大量的稻壳、稻叶。

    近年来,稻米的“长江中下游起源说”占据了学术界的主流。那么,作为长江下游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明,上山遗址是不是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

    蒋乐平介绍说,在出土的夹炭陶片表面,考古队发现了大量稻壳印痕,胎土中也夹杂着大量的稻壳。对陶片中谷壳形状的观察结果显示,粒的长度比野生稻短,宽度则比野生稻大,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

    由于此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稻作遗存出现在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一带,因此传统观点认为这些地带是中国稻作的起源地。上山遗址发现距今上万年的栽培稻遗存,不仅把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上溯了2000年,同时也证明上山遗址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

    猜测三:石磨盘上的斑点是“盘、棒组合”还是“盘、球组合”?

    上山先民开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一个辅助证据,就是“满目沧桑”的石磨盘。

    石磨盘的表面,具有明显的规则弧度:盘中心低凹,四周稍凸。仔细端详可以发现,盘面并不光滑,有着许多坑坑洼洼的“斑点”。专家认为,这些“斑点”并非天生,而是人类有意识地凿出来的。

    将它们与稻壳联想在一起,一个有趣的猜想诞生了:先民将稻谷放在大磨盘上,用石棒或者石球充当磨具,脱粒工具产生了。而高低不平的盘面,更有利于增强脱壳取米的效果。最近,蒋乐平等人模拟的一次“现代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球)的组合,由此成为上山遗址的又一文化特征。但让人心怀好奇的是,“盘、棒组合”与“盘、球组合”哪个更接近现实?

    蒋乐平在日本考察时,曾经见到过石磨盘和石球的组合。而在我国北方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中,都曾发现石磨盘和磨棒组合。值得一提的是,与上山文化宽厚的磨棒(其实更像磨块)不同的是,它们的磨棒呈长条状,很像今天的擀面杖。

    猜测四:打制石器能否验证文化的原始性?

    展台上,一些用石片制作的石器,要仔细看才能发现,其刃部呈现不规则的锯齿状。蒋乐平说,这些具有“二次加工痕迹”的石器,正是上山遗址中发现的打制石器。与陶器和农业一样,磨制石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比磨制石器更为“原始质朴”的打制石器,“出生年代”是在更古老的旧石器时代。

    2004年,在二期发掘中发现打制石器,曾令蒋乐平异常振奋。因为,在上山遗址中出现了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的并存,让人隐约联想到新旧石器的过渡阶段。也有专家认为,打制石器一直从旧石器时代沿用到新石器时代。在长江上游和北方一些距今五六千年的遗址中,也曾发现过打制石器。

    蒋乐平指出,浙江以往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打制石器没有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即使在距今9000年的嵊州小黄山遗址,打制石器也十分罕见。此外,在上山遗址早期前段的文化层中,尚没有发现磨制石器,这说明当时很可能尚处于打制石器阶段。而砾石石器,如上述石磨盘、石磨棒的大量存在,也是“打制石器可以印证上山文化原始性”的一大理由。

    猜测五:“上山人”是否还在“流离失所”?

    为更好地保护遗址,上山部分区域已实行回埋。在深埋地下的遗址中,有3排“万年柱洞”。每排11个柱洞,直径分别在40至50厘米,深度约为70至90厘米。3排柱洞,形成了长11米、宽6米的矩阵。这3排在2001年第一期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洞”,之所以被专家命名为“柱洞”,是因为它们很可能是木结构建筑的遗迹。

    蒋乐平指出,在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建筑中,也有类似的柱洞,很可能与上山的“万年柱洞”是一脉相承。这就意味着,上山人可能已经拥有木结构的地面建筑,告别了穴居生活。也有专家提出,上山的“万年柱洞”,也许仅仅是季节性居住的痕迹。一年四季,上山人可能天寒地冻时住洞穴,春暖花开后回到平旷地带的木构房屋中,进行季节性的迁移。上山先民到底有没有告别“流离失所”的原始状态?陶器的存在,能说明一些问题。陶器易碎,必须定居下来,才能方便使用。而且上山的陶器体积较大,并不方便携带。

    猜测六:能否接近真实的“上山人”?

    万年之遥,引发人的遐想无限。

    “有没有可能像周口店的山顶洞人那样,发现‘上山人’头盖骨之类的遗骸?”面对这样一个“外行”的问题,蒋乐平表示,专家也在希望通过扩大发掘范围,寻找更多有关“上山人”的“信息碎片”。

    在上山遗址的早期地层中,有一片区域泥土湿润,色泽深,偏“肥”。于是,考古队在这片区域布了一个“探方”。惊喜的是在筛选中,不仅获得几颗“上山人”乳白色的牙齿,还发现了6至7厘米长的尖状器骨椎。

    蒋乐平说,通过下一步实验室分析,就可以确定“上山人”的年龄、寿命,甚至能推断出他(她)生过什么病,吃什么食物。骨器的发现,也有利于研究上山人使用何种生产工具,以及当时有哪些动物与上山人相伴。看来,我们离真实的“上山人”越来越近了。

    ■相关资料

    河姆渡文化震惊世界之后,近年来,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的相继发现和命名,让浙江一次次成为考古学界的关注热点。

    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遗址结构完整,文化面貌独特,器物群组合、制陶技术等,又自成一个整体。然而,它的来龙去脉,却一直是个谜。在跨湖桥文化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带镂空圈足器是在新石器的偏晚期开始流行起来的。因此,萧山跨湖桥遗址中发现的类似高脚杯的圈足陶器,曾让大家对跨湖桥遗址的年代产生质疑。现在,考古研究表明,上山遗址,以及早期属于上山文化的小黄山遗址———迄今为止发现的浙江最早的两处遗址中,都发现了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的叠压关系,这对于梳理浙江整个新石器时代的发展源流,是个重要的探索方向。

    而如今,比跨湖桥文化早2000年左右的上山文化,也出现了圈足器,上部与大口盆相似,底部装上圈足,有的还有镂空装饰。这不禁让人们追问:跨湖桥文化是否从上山文化延续而来?
编辑:夏腊梅
名称湘山寺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江南第一厅堂

类别私家园林建筑
名称苏州文庙大成殿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阁院寺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北海公园

类别皇家园林古建
名称北禅寺

类别寺观建筑
 ·蓬莱阁加强文物安全保护
 ·西安将对“大唐西市”“大唐..
 ·登封会善寺近日修缮完毕 即将..
 ·北京全面启动保护长城工程 将..
 ·唐代古建“慈源寺”将整体移..
 ·明泰陵300年來首度大修 總投..
 ·千年古寺“搬家”创世界纪录..
 ·上山遗址发掘面积再度扩大(图..
 ·国家文物局长建议故宫“逐客..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酵伙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系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为锟斤拷页 | 锟斤拷锟斤拷锟秸诧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截碉拷锟斤拷锟�
锟斤拷权锟斤拷锟叫o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锟斤拷   锟酵凤拷锟斤拷锟戒:Service@Yuanlin.com   锟界话锟斤拷0571-86438262
锟斤拷锟斤拷实锟斤拷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园锟斤拷锟教伙拷  |  通锟斤拷锟斤拷址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战锟皆猴拷锟斤拷:锟叫癸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姐江省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斤拷营锟斤拷锟斤拷证锟斤拷牛锟斤拷锟紹2-20100396
锟斤拷婢拷锟斤拷锟街わ拷锟脚o拷33010000004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