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到分宜寻根
来源:江南都市报 作者:刘健 日期:2008-1-18
为目前国内发现最完整的明城墙砖官窑群双方欲携手“申遗”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开国初期,动用20万工匠修筑了南京明城墙。长长的古城墙城砖来自何方?这个令不少专家学者反复研讨的问题近期在分宜县找到答案。一个目前中国唯一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明城砖官窑场遗址浮出水面。它的现身对研究古城墙史有重大突破,为此,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专家表示,南京明城墙将与分宜明城墙砖官窑一并捆绑“申遗”。
市民清明扫墓“惊醒”沉睡600年古官窑
这一令世人震惊的发现最初是在分宜镇芦塘村一块山地上揭开的,发现这一城墙砖官窑的是该县一位民间收藏爱好者卢小平。2007年清明节,卢小平回老家芦塘村扫墓,在山上捡到一块带有铭文的大青砖,爱好考古的他便带回家仔细观察。发现砖块为40×19×10.5厘米、重约20公斤,质地坚硬,声音清脆,不仅比普通砖要重、宽、长,最重要的是,砖的两侧印有阳文楷书,砖的铭文“宜春县提调官典吏刑初司吏张用韶袁州府提调官通判隋司吏任俊”和“总甲陈文彬甲首黄南英小甲中敬存窑匠袁尚造砖人中吝十”清晰可辨。经与书籍资料比照,卢小平发现铭文特征与古籍线装书《明·南京城墙砖图文释》完全吻合。
大青砖上可能是皇城城墙砖!巨大的发现令这位民间收藏爱好者兴奋不已。既然发现城墙砖,那必定会有烧砖窑。为得到确定,卢小平又多次上山找寻。功夫不负有心人,卢小平又在青砖发现地不远处发现保存完好的官窑内有3个烟囱,虽已被泥土遮盖了小部分,但依旧棱角分明,清晰可见。在附近另一个毁坏的窑址处,还有许多已断裂但字迹仍清晰的明城墙砖。事后,卢小平与省、市、县文物工作者联系。经考证,省文物鉴定专家李科友确定,此块大青砖为明代初期专门用于砌皇城城墙的砖块。
几经周折,卢小平又与南京市博物馆城墙砖研究所考古专家杨国庆取得联系。得悉这一重要信息后,2007年10月31日,杨国庆等人赶赴分宜,来到发现明城墙砖的山地,顺利找到了生产城墙砖的窑址,当场确定此处为明代初期烧造城墙砖的官窑,并确认这是江西省境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墙砖官窑。
当日下午,杨国庆率队赶赴与分宜县相邻的宜春市彬江镇。有彬江镇镇志上写着:“位彬江街东偏北3公里,小山坡上,袁河边有明洪武年间南京城墙砖窑遗址。”据当地宋家组村60岁老人宋国华介绍,这里原先有100多个官窑,明代时几万人在此烧砖,窑址沿彬江有几公里长。按白泥土的分布设窑址,窑炉分上、中、下三层,昼夜挑灯烧制,场面十分壮观。在彬江镇,当地老人们都能说出一些有关砖窑的事迹。
在宋国华老人的带领下,杨国庆等人在一个山头的杂草树林中,惊喜地寻找到了一群古窑址,共有7个窑口,保存完好。官窑内有3个烟囱,手可伸入其中;在另一个毁坏的窑址,他们捡拾到许多残砖,从断面看,非常气派,窑内高3米,进深烟道有2.6米,宽0.33米,像一个馒头形状,称作馒头窑,村民们称之为“窑洞”。
上千明代砖窑绵延袁河沿岸数公里
在芦塘村顺利找到了生产城墙砖的窑址,考古专家们顺着袁河发现了更多窑址,并据此判断袁河沿岸的明代砖窑至少绵延3公里,整齐排列有成百上千个大小不一的砖窑。
这批官窑址在600多年后的今天为何还能够保存下来,而且还发现有存留的城砖。杨国庆解释说,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长达35公里余。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建造明城墙时动用了20余万工匠,仅烧造城墙砖一项便由5个省125个县负担,其中江西就有55个县。但在洪武17年后,为了尽快修筑好南京城墙,朱元璋下令:“定军士筑城,不得役民。”从此,百姓不得烧砖,由军人承担。当地民间有这样的传说,说有18座完整的官窑装满了城砖,由军人烧制后就不要了,此次发现的古窑群就是当年废弃的。
当年明朝在建造都城城墙时,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到离南京相隔千里的赣西地区来制砖?经研究发现,正是袁河两岸优质的制砖土质及便利的运输条件,使上千个砖窑设立于此。杨国庆经通过对砖块土质研究发现,分宜发现的城墙砖是由高岭土烧造的,这种泥土非常润滑,摸上去就像滑石粉一样。正是这个特质使得江西产的城砖质地非常坚硬,几乎不透水。因此在明代修建南京城墙时,这些名贵砖都被放在城墙肚子里,以起到稳固墙体的作用,外面用青砖护砌。
此次在分宜发现的窑址均为白色砖,与城墙博物馆里收藏的白城砖对比,完全一致。这种来自江西的明代城砖色泽呈白色、米黄色,不仅与其他产地的城砖颜色不同,强度也是各种城砖中最高的,因而被喻为“瓷砖”。关键的是,这种砖的烧造地只有江西,是当年江西提供朝廷的名贵砖。
据杨国庆介绍,以往在各省发现的窑址规模很小。此次分宜大规模古砖窑的发现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南京明城墙砖官窑遗址,意义重大。从发现的窑址现场查看出它的烧制过程,先是用石板刻字,再用高质量的布铺上,外面用木框,框内放泥,最后用铅丝刮去多余的泥土。杨国庆说,这一群窑址窑口并不大,有些是小作坊、小土窑,但由于是朝廷委任,所以又具备了官窑的特性,并且数量巨大,沿河岸分3层在同一时间烧制。此次发掘,证明了与文献记载是一致的,完全能够在短时间内烧制符合朝廷要求的城砖,并在19年里建成南京明城墙。
古砖窑旁又现码头、驿道
明代人运送那么多的城砖可怎么走啊?如果结合以往发现的一些明代城砖窑场遗址,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砖窑都位于河岸之上,这仅仅是巧合,还是特意的安排?毫无疑问,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水路是运输城墙砖的首选,也是唯一的选择。据杨国庆分析,这些城砖在袁河被搬运上运输船以后就一路顺水而下,进入江西一条重要的水道——赣江。赣江就接着鄱阳湖,运输船通过鄱阳湖以后便进入长江,这样一路南下就到了南京。
令人欣喜的是,继明城墙砖官窑在芦塘村现身后不久,一条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驿道在官窑旁浮出水面。继发现古墙砖官窑遗址后,卢小平并未停止考察的脚步。根据城墙砖必走水路这一线索,他与县考古人员一道,开始找寻古码头、古驿道踪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11月,在古城墙砖官窑旁的袁河北岸,发现一条古驿道踪迹。这条古驿道北起分宜明城墙砖官窑群,南至袁河岸。该驿道蜿蜒曲折,长约2公里,途中有两座古桥、一座古庙及一座古凉亭。但可惜的是,一座古桥因架设供水管道被毁。驿道上的凉亭早年发大水时被毁,现只留下1.15米高的残垣立于路旁。
据分宜县博物馆何岸松馆长介绍,在驿道上有一座名叫“坝几桥”的古石桥,长约40米,宽3米,离水面高2米,为一座拱桥。虽年代久远,但依然坚固。通过现场及在桥基上挖掘的古砖考证,其中有明代古窑砖,与明官窑砖相似。同时还发现有清咸丰时期的砖,与明砖一起砌在古桥上。据考证,清砖可能是之后修复时砌上去的。
在袁河北岸靠近古桥处,还发现一个古码头遗址,据考证是当年运送城墙砖至水路的码头之一。可惜因袁河水常年冲洗,河道变宽,古码头已沉入水中。但码头旁不少的残砖表明,这就是与官窑相连的古驿道的终点。
携手“申遗”让明城墙砖官窑大放异彩
明城墙砖官窑及与其相连的古驿道在分宜的发现,不仅是省内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为江西砖瓦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更为发掘分宜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广阔前景。众专家认为,此次发现意义重大,在条件成熟时,将把该窑群中的一座整体搬迁至南京陈列展出。南京市明城墙史博物馆专家表示,南京明城墙将与分宜明城墙砖官窑一并捆绑“申遗”。
而作为目前中国唯一保存完整、迄今规模最大的明城墙砖官窑场遗址发现地,倘若将明城墙砖官窑及与其相连的古驿道一起纳入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必将促使当地厚重文化底蕴的大旅游快速发展,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进而带动本地产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升与兼容,成为撬动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的有力杠杆。
编辑:夏腊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