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庙镇掩埋700年的敖伦苏木古城遗址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皇甫美鲜 日期:2008-1-17
小雪时节,与三五好友驱车赶往北疆小城——百灵庙镇。
第二天一大早,在达茂旗文联主席小秦的带领下,我们驱车奔向位于百灵庙镇东北35公里处的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听小秦讲,敖伦苏木古城最兴盛时人口达10万,元朝时先后有16位公主嫁到这里……
现在究竟已成什么样了?
车行20多分钟,只见茫茫的草原上突起几处大土丘。近看,周边土地有曾被开发的痕迹,周围古墓甚多,停在网围栏前,一块2米高的石碑出现在眼前,那碑上用蒙汉两种文字写着:“敖伦苏木古城,俗称赵王城,始建于元代,是汪古部世居之地,部长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归附成吉思汗,受到封谥,后子孙术忽难被加封为赵王,这座古城是元代德宁路所在地,是汪古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长960米,宽580米,城内建筑颇多。曾出土了著名的‘王傅德风堂记’碑及珍贵的畏吾儿体蒙文、古叙利亚文墓石铭刻。这座古城对研究蒙元史,特别是汪古部的历史以及汪古部与成吉思汗家族姻亲关系,有着重要意义。”碑文表述的辉煌似乎与眼前这断壁残桓、座座土丘、杂草丛生丝毫联系不起来。
古城已被网围栏围住,在没过膝的枯草下,大家兴奋地捡起这个瞅瞅,拾起那个看看。小秦跺跺脚下土地,郑重地说,“一米以下就是完整的古城了。据专家考证,城垣平面呈长方形,四面设门,门外加筑的瓮城犹存。城墙四角各有一圆形土丘,高约6米。城内有王府、景教寺院、天主教‘罗马教会堂’、喇嘛庙、孔庙等遗址。”
看着古城地表散落的大量砖瓦碎片、残柱,大家的脑海中勾勒着古城的模样,繁华仿佛就在昨天……
据史料记载,汪古部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的一支,主要活动在阴山北段的艾不盖河流域。汪古部原为金朝守护金界壕,成吉思汗率大军进攻金朝时,首领阿剌兀思审时度势,率部归顺了成吉思汗,并自愿做向导,一举攻下了许多城池。在此后的若干年,汪古部一直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后来,阿剌兀思被成吉思汗封为八十八功臣之一,论功授予五千户,下谕令其子孙世代封王。在整个元朝时期,汪古部共有4人封为北平王,3人封为高唐王,3人封为俞王,8人封为赵王。成吉思汗还将自己的三女儿阿剌海别古嫁给他,约定“世婚世友”。在元朝鼎盛时期,汪古部的领地东至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西到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草原,北达大漠,南临黄河流域。
1357年,在红巾军的影响下,汪古部领地内的灭里部举行起义,攻打了赵王府,杀死了赵王的替身,末代赵王八都帖木尔被迫化装逃离赵王城,去向不明。这座城到明代逐渐衰退。
然而,这座城曾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据记载,1927年,由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中国和瑞士西北科学考察团在达茂联合旗考察,我国考古专家黄文弼和他的助手在一座古城内发现了一块石碑,碑上刻有《王傅德风堂碑记》。通过碑文内容证实,古城就是元代阴山以北第二大城市,汪古部首领世居之地———赵王城(敖伦苏木古城)。1996年,敖伦苏木古城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盖山林组织文物部门,对敖伦苏木古城附近文物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2000年,我国著名博物馆专家苏海曾三次到敖伦苏木古城考察,并对建设生态博物馆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2005年敖伦苏木古城在国际网站公布于世。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这里出土的文物证实了古城的昔日辉煌:古遗物有石龟(原为碑基)、石俑、石碓臼、石磨、墓顶石等。出土的古钱币有“货泉”、“开元通宝”、“景德元宝”、“祥符通宝”、“皇宋通宝”、“嘉佑元宝”、“元符通宝”等;从汪古部两座墓葬出土的景教墓石椁,证实汪古部曾信奉景教;在另外出土的一些墓石上的标志和文字,有力地证明了汪古部在把景教作为正宗信奉宗教的同时,还曾一度皈依过罗马教。并证明直到十三、十四世纪,汪古部依然使用的是突厥文和古叙利亚文。敖伦苏木古城是元代德宁路所在地,为汪古部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交通四通八达,由丰州穿越大青山到岭北行省哈拉和林的驿道,也经过敖伦苏木城。当地所需要的粮食、茶叶、食盐、丝绸和瓷器都从内地经由这条交通干线运来。据考,明代中叶这座古城曾是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的避暑夏宫。
有人说时光能掩埋一切,可记忆让人们难以忘却。为了让这700年前的历史不再逝去,听小秦说,当地政府正在规划建设一座蒙古族生态博物馆。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编辑:夏腊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