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考古发现 >> 正文
昆明甑皮岩究竟有多少秘密
来源:广西日报  日期:2008-1-16

    桂林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称于世界。这里石峰平地峭拔,林立四野。清澈见底的漓江,蜿蜒萦绕着簇簇青山,有如仙境。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古人类最理想的生存之地。

    考古发现证明,从距今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原始先民就在这里择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史前文化。

    甑皮岩是怎么发现的

    1965年6月,广西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的一支考古队在桂林石灰岩地区进行文物普查,从比例为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上选定南郊一片孤峰于平地错落的荒野作为重点考查对象。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也夹在这支队伍之中。6月3日,我们搭乘从桂林去雁山的公共汽车,到离城约9公里的大风山下车。公路西边有几座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孤山,其中一座为独山,因山体外貌形似当地居民蒸锅之盖,方言称之为“甑皮”。那里有岩洞,叫做“甑皮岩”,我们就往那里搜索。

    甑皮岩洞穴属脚洞型洞穴,洞口朝向西南,背风向阳。洞室由主洞、矮洞及水洞三部分组成。我们用考古锄在洞口地面钉凿,居然在碳酸钙胶结的薄壳中锄出夹砂陶片,进入洞内的人则采集到磨制石器。这一发现非同小可,立即激起了大家的探寻兴趣。我们在主洞中心掘出了一个小坑,从这个小坑的松土中又找到几件石器和陶片。于是确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为了进一步弄清这处遗址的文化内涵,我们决定第二天试掘。不挖则已,一挖就挖到了人骨架,因而欲罢不能,直到6月9日挖到一堆乱石,无法在深入下去,只好保留人骨架埋葬现场,将坑土回填,以待来日正式发掘。

    走出洞来,我们看到,周围分布湖沼、水塘和洼地,山的西南和东南地面都很开阔,20世纪40年代建过军用飞机场,据说曾是美国飞虎队的主要基地,当时飞机的窝痕还隐约可见。遥想数千年前,这里应是另外一幅景观:沼泽地上长满杂草灌木;平地有茂密的森林;湖沼中蕴藏着丰富的螺蚌鱼虾;峰丛山地间生活着大量的飞禽走兽。这里是原始先民从事捕捞、采集、狩猎的良好地区。

    年代的争论

    离开这个洞穴之后,我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其间有八年没有机会再到这里来。直到1973年6月,大风山小学修防空洞,在洞内爆破钙华板,对遗址造成了威胁。我们不得不对它做抢救性发掘,才又回到这个山洞。

    我们把洞内堆积划分为A、B、C、D4个区,共开3米×2米探方10个,发现了墓葬和烧坑,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和动物骨骼。后来我们将这些材料整理成简报,在《考古》杂志1976年第6期上公开发表,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关注。

    为弄清遗址的年代,我们将出土的蚌壳和兽骨送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14实验室进行测年。

    蚌壳的年代先公布,使距今11310±180年。一处位于岭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年代竟然超过万年。这大大出乎众多专家、学者的意料,因而引起不少学者的怀疑和争论。

    后来,兽骨的测年出来了,是距今7680±410年。人们更加怀疑了:同一个遗址,年代怎么前后相差3000多年?但更多的学者倾向于认可这个年代,认为距今7000多年还勉强说得过去。两个同层的标本测出来的年代相差3600多年,总是使人困惑的。

    一开始,大家从华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找愿因,认为石灰岩地区由于附近流水中含有大量由石灰岩溶解而来的、几乎不含放射性碳素的古老碳酸盐,所测年代一般误差较大,而且往往偏早。

    为了探讨并解决石灰岩地区各类碳-14样品年代可能受到的影响,弄清甑皮岩遗址的准确年代,1978年和1979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碳-14实验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14实验室分别派人来到桂林甑皮岩,亲自取样,同时测试。他们把取样过程汇总后,发现甑皮岩遗址有两层钙化板存在,以第2层钙华板为界,可将遗址堆积分为早晚两期,将测试数据归类,确认晚期的年代大约距今7500年,早期的年代在距今9000年以上。

    1984年上海博物馆的王维达用热释光法对甑皮岩遗址的陶片进行测年,所得数据支持早晚两期的划分。

    至此,学术界基本接受华南在新石器时代也有较先进文化的事实,认同甑皮岩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

    “赤道人种”的特征

    甑皮岩遗址当时出土人类骨骼18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76年对其中14具头骨进行了观察、测量和鉴定,认为6例为成年男性,5例为成年女性,3例为幼童,其中中年或老年10例,壮年1例。至少有4例头骨可看出比较明显的人工伤痕。

    从头骨的一系列特征来看,甑皮岩居民属蒙古人种,与南亚种族较接近,但与现代东南亚种族还有一定程度的差别。甑皮岩居民与华北新时期时代各遗址的居民在头骨的绝大部分形态上表现出十分相近的特征。

    专家们发现甑皮岩人头骨上有若干“赤道人种”的倾向,认为甑皮岩人头骨上有若干“赤道人种”特征,应该看做是继承和发展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体质特征的结果,并不以为这是其他人种因素的混杂。

    是野猪还是家猪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甑皮岩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骨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们认为,由于出土的兽骨包含了相当数量的种群,并代表了当时存在过的一个动物群,这个动物群与当地现生动物群有一定的区别,因而将这个动物群命名为“甑皮岩遗址动物群”,把其中的哺乳类动物分为五大类。

    他们对猪骨、猪牙进行了专门的鉴定和分析,认为甑皮岩遗址的猪不是野猪,而是人工饲养的家猪,是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但是,尚处在驯化的初级阶段,甑皮岩人的饲养业并不兴旺。

    1998年,甑皮岩洞穴遗址博物馆的陈远琲对兽骨重新进行了鉴定与整理。新鉴定出9个种属,分别为食肉目的虎、棕熊、爪哇豺、水獭,偶蹄目的麝、獐、黄牛、羊以及奇蹄目的犀牛,共计3目7科9种。甑皮岩居民的经济方式是以狩猎、采集和捕捞为主的综合经济,但逐渐掌握了家畜饲养技术,开始驯化猪,并可能在距今七千年前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

    再次发掘和研究

    甑皮岩遗址地处湘桂走廊南端,作为华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在考古人类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试掘简报及相关鉴定的结果陆续公布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三十年来,学者们对遗址年代、文化性质、埋葬习俗、家猪饲养、古代环境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影响可谓深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广西的史前考古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一些重要遗址的发掘相继取得重大成果,构建广西区域性史前文化发展序列逐渐成为可能。甑皮岩遗址究竟在其中占有何种地位,成为学术界特别关注的问题。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市文物工作队以及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联合于2001年4月再次对甑皮岩遗址进行了发掘。

    发掘时,我们层层剥离、观察、记录,将厚达3.3米的文化堆积划分为32层。为了尽可能全面地获取遗址内的文化信息及自然信息,大家用钢质网筛对清理出的全部原生堆积土进行筛选,将陶片、石片、石块、水陆动物遗骸,不论大小,悉数选出。过完筛的土样被全部保留下来,在发掘工作结束后,又用浮选机进行浮选。总共浮选土样8700余升。然后收集浮选和粗选标本,拣选筛漏的细小动物遗骸,供进一步分析研究。为进行土壤酸碱性、植物孢粉、植物硅酸体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在每一探方的每一地层均采集了土样。同时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与研究,充分提取和利用了信息资源。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我们就将发掘和研究成果整理成文,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发掘报告——《桂林甑皮岩》,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2003年12月在桂林召开的“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该报告受到同行和与会代表的交口称赞。这次发掘荣获全国田野考古二等奖。

    是原始农业还是采集狩猎

    自从甑皮岩遗址被鉴定有家猪存在后,关于这处遗址是否存在原始农业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热烈的讨论。遗址中出现的石杵以及驯养的家猪,使多数学者认为在甑皮岩遗址已出现了原始农业。但对原始农业的种类,一部分学者认为已有原始稻作农业,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应是园圃式的块茎类植物的栽培。

    这次对甑皮岩遗址出土的猪的遗骸作了重新判断。从牙齿尺寸和年龄结构等形态特征和生理现象看,甑皮岩遗址的猪应该还属于野猪。在甑皮岩遗址里出土的全部动物中,猪所占的比例极小。这种现象与各地新石器时代农耕社会遗址中猪占出土动物种类比列相当高的情况有很大区别。因此专家认为甑皮岩人还没有饲养家猪。

    为了探讨甑皮岩人的舌根生业模式,弄清是否存在原始农业和家畜驯养,这次发掘运用了浮选法和植硅石两种不同的植物考古学研究手段。浮选的结果,特别是植硅石的结果显示,没有发现任何稻属植物的遗存,说明甑皮岩人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没有经营过稻作农业,甚至在采集的野生植物种类中似乎也没有野生稻的成分。

    以洞穴为家的甑皮岩人,获取肉食资源的生存活动是狩猎和捕捞,猎取动物的种类相当丰富,数量最多的是鹿科。他们通过狩猎野兽、捕捞鱼类、采集贝壳来获取肉食资源。

    人类一般都依赖于他们居住地周围的自然资源环境所存在的肉食资源,并尽可能通过狩猎或捕捞获取,只有在狩猎和捕捞不能保证肉食来源的时候,才开发另外的生存活动能力,从事家畜饲养和稻作农业。甑皮岩人居住地周围肉食资源丰厚,因而没有使他们“想到”从事家畜饲养和稻作农业,另谋食物来源。

    发现最早的陶器

    陶器是史前人类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与陶瓷有关的考古资料,是斯洛文尼亚维斯多尼西遗址经过火烧的泥土,年代为距今26000年。这一发现表明,人类有关水、土、火三者结合能够产生新物质的知识,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不过这个遗址所见的还不是成型的陶器。

    目前的考古资料揭示,成型的陶容器最早出现于东亚地区。大约从距今12000年,或者甚至更早一些,陶器便开始出现在日本列岛、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中国的华北、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其中华南地区距今10000年或更早的陶器分别见于广西邕宁的顶狮山、临桂大岩和桂林甑皮岩遗址以及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

    在目前出土的众多早期陶器中,甑皮岩遗址第一期所出的陶器,在陶土配制、成形方法、器表纹饰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原始的特征,表明还处在陶器出现的初始阶段。

编辑:夏腊梅
名称湘山寺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江南第一厅堂

类别私家园林建筑
名称苏州文庙大成殿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阁院寺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北海公园

类别皇家园林古建
名称北禅寺

类别寺观建筑
 ·蓬莱阁加强文物安全保护
 ·西安将对“大唐西市”“大唐..
 ·登封会善寺近日修缮完毕 即将..
 ·北京全面启动保护长城工程 将..
 ·唐代古建“慈源寺”将整体移..
 ·明泰陵300年來首度大修 總投..
 ·千年古寺“搬家”创世界纪录..
 ·上山遗址发掘面积再度扩大(图..
 ·国家文物局长建议故宫“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