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位于怀宁县马庙镇栗岗村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家城遗址,东西长约750米,南北宽约430米,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东端宽于北端,近似长圆形,东西为土城,台地为长四方形,其中三面用黄土堆砌,一面临大沙河。传说系魏文帝曹丕出生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实地调查,初步认定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中文化层厚1~3米不等,采集的标本有石斧、石铲、环形石器、鼎足、陶片等;土城年代不晚于商周或者同期。从2007年10月16日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怀宁县文物管理所的专家联合对该遗址进行的尝试性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鼎、豆、斛、铖、锛等陶器及石器,其中出土的陶鼠、陶人等器物为国内首次发现,其历史至少有5800年,比先期发现的薛家岗文化遗址时间还要早。考古人员在对发掘情况及出土文物进行研究、整理时还有许多谜团没有解开……
钱续坤金晓春从启文/图
大量神秘器物现身
昨日上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朔知介绍说,经过两个多月持续的发掘工作,考古专家不仅发现了200余件鼎、豆、斛、杯、釜等陶器以及铖、锛等石器,同时还在探方里找到了许多以前见所未见的神秘器物。这些神秘器物涉及到陶猪、陶坠、陶鼠、陶人等多个类型,且多数是在西北面1、2号探方内出土的,其中陶猪的数量最多。这些陶猪制作工艺非常精美,不仅形象栩栩如生,而且身上塑有彩绘,其中最长的不超过8厘米,高在4厘米左右,有的背上还留有鬃毛,和现在人们饲养的家猪十分相像。专家指出,这种陶猪绝对不是普通的玩具,很有可能是用来祭祀、祈祷,甚至是摆放在家中的饰品。“陶猪的出现反映出早在新石器时代,猪就已经成为古人喂养的主要牲畜之一”。
最令人拍手称奇的是出土的陶鼠和陶人。朔知介绍说,前者既形似老鼠,又神似恐龙,长约5厘米,高3厘米许,嘴尖无须,尾短而粗,未留四肢,两耳肥大,耳朵上面有明显的断裂,疑似有触角掉落,尤其是肛门处留有一洞,可以直观其腹部构造;陶人高约5厘米,粗若食指,尽管制作稍欠精细,仍然可以隐约地看到眼、鼻、嘴等五官,整个身体呈流线型,尤其是头部脑勺处还盘有发髻。据了解,距今有5800年历史的陶鼠、陶人这两种器物的出土,目前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
遗址古城墙是为了防水?
“为了弄清孙家城土城古城址的构造,考古人员在长1.5公里的宽厚城墙东南两面,各开出一条长10余米、宽2米的探沟,通过土墙横截面的泥土堆积,推测古城不同的形成年代。”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在向下挖至4米深时,不仅发现这座古城址保存的现状比较良好,而且发现它绝对不是一次形成的,其主体部分早在汉朝之前就已经存在。同时专家在探沟的晚期地层中发现了不少瓷片,这些瓷片带有典型的明代特征,由此推测,孙家城很有可能经历了一段沉寂,在明朝之后才逐渐兴盛起来的。但是至于汉朝之后至明朝之前这一千多年时间,孙家城的状况从目前来看还是一段空白。考古专家说,古代的城墙一般具有两种功能:要么防水,要么防卫。从孙家城土城古城墙的里外坡度来分析,其防卫的功能并不是十分完善,因为防卫强调的是外陡里缓,这样有利于防御敌人的大肆入侵;而孙家城土城古城墙的坡度则是外缓里陡,因此专家分析其防水的功能也许更强一些。
遗址的
四大未解之谜
经过两个多月的尝试性发掘,考古专家在这里收获颇丰,尤其是出土的一些珍贵器物,使得孙家城的神秘面纱初步被揭开,但孙家城遗址里仍然还有许多奇特的现象,困扰着考古人员。
孙家城遗址的城墙是用泥土堆砌而成的,其功用前面已经介绍,可是考古人员至今还没有找到古城墙的城门是在哪里,它的年代究竟是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还是商周时期,也是未解之谜。
在3号探方所发现的远古时期的墓葬里,其填埋物中有大量的红烧土块,这种现象虽然以前在考古中时有发现,但是专家至今无法弄清这些红烧土块是怎样形成的,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出土大量神秘器物的具体功能又是什么?
1号探方位于孙家成遗址的东南面,在向下挖至1米深后,土质非常好,陶片也很少,专家推测这里很有可能是农耕区。既然是农耕区,其面积有多大,当时种植的主要作物又是什么,目前无法考证。
通过发掘表明,孙家城遗址的历史应当早于毗邻的薛家岗遗址,其相对年代相当于太湖流域崧泽文化的早中期,具体年代至少可以初步界定为距今5800年左右。孙家城的古城址别具一格,历经数千年而没有毁损,它是怎样构筑的,在当时又具有什么作用?
虽然尝试性发掘已经结束,但是孙家城遗址还有许多待解之谜,专家表示,目前进行的只是尝试性发掘,一个大型遗址的发掘不是一两次就能完成,时间跨度往往需要多年甚至是十几年、几十年才能完成,因此孙家城遗址的谜团还需要在以后的考古发掘中去慢慢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