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蓬莱阁景区剖析古建筑群消防隐患及防火对策
来源:蓬莱消防大队 作者:赵文浩 日期:2008-1-4
摘要:阐述了古建筑群现在面临的火灾隐患和造成火灾的因素及危害,并用借用蓬莱阁景区的消防规划和建设来共同探讨古建筑群的消防建设。
关键词:古建筑;消防;火灾
古建筑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消防监督条例》的精神,由文化部、公安部联合制订的《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对古建筑消防安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笔者近日在对山东省蓬莱市蓬莱阁古建筑群进行调研时发现蓬莱阁景区在消防安全方面做出了一些实践和努力,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古建筑群火灾危险因素
(一)建筑本身耐火等级低,火灾危险性高。
文物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历经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日晒风吹雨淋,造成建筑木质腐蚀、干燥、疏松,含水量远远低于一般自然干燥的含水量(约在12~18%之间),成了全干材。同时文物古建筑材料又多用油脂含量高的柏木、松木、樟木等优质木材建造,且其表层涂有大量的油漆涂料,极易燃烧。现代建筑要求火灾负荷量平均每平方米的木材的用量,不宜多于0.03立方米。在文物古建筑中,大体上每平方米含有木材1立方米(包括其它可燃物折合木材的用量),那么文物古建筑的火灾负荷量比现代建筑大31倍。由此可见文物古建筑火灾危险性之大。
(二)可燃物多,且具有良好的燃烧条件。
古建筑多采用木构架为主要建筑构件,用大木柱支撑巨大的屋顶,而屋顶由梁、枋、檩、椽、望板等大量木构件组成。木构架建筑在起火以后,必须在15~20分钟内实施有效施救,否则会出现大面积燃烧,最高温度可达800~1000℃。文物古建筑中的木材,由于长期的干燥和自然的侵蚀,往往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裂缝,其牢固情况比疏松的松木还要差。另外还有幔帐、飘带、地毯等可燃物进行装饰,大大增加了古建筑的火灾荷载,再加上古建筑为了显示其壮观宏伟,一般空间高、跨度大、门窗多,因此氧气充足,使古建筑具备了良好的燃烧条件,发生火灾时,屋顶内部的烟雾和热量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导致轰燃现象,使古建火灾难以扑救。再者,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一般而言,1公斤木材燃烧时可生成20立方米烟雾,体积相当于木材体积的300倍。一座1000平方米的大殿,如在其中燃烧20公斤木材,数分钟内,整个大堂将会充满烟雾。在施救过程中,消防人员难以进入,又不宜施展破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扑救难度。
(三)古建筑消防隐患多,无法进行改造和整改
1.文物古建筑在设计建造上往往存在先天缺陷。建筑之间大多间距很小,没有消防通道,更无法设立防火墙,消防设施及水源,无法满足施救的需要,因而,对防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国家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我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以蓬莱阁为例,该建筑始建于公元1061年,距今900多年,堪称中国四大名楼至一,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工艺精湛的全木结构的建筑,如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就势必破坏其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对古建筑的文物和考古价值势必是一次破坏。
2、古建筑多为一个建筑群,基本上毗连建造,建筑密度较大。我国的古建筑无论是皇宫、府衙、寺庙、民居都是以各式各样的单体建筑为点,组成各种庭院。这些建筑群体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建筑布局方式,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庭院相连、建筑与建筑多为过廊相通,很少考虑防火问题以及建筑的垂直和水平防火分隔问题。因此,塔、楼等古建筑着火后,就构成了火势向垂直和水平方向同时蔓延的条件。由于庭院式的建筑格局相对封闭,墙高院深,台阶重叠,很少考虑现代消防车通行的消防通道问题,现代消防车根本无法靠近和通行。因此,如果古建筑群和古建筑一处起火,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扑救,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3、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古建筑很少考虑消防设施,后期为了保护古建筑原貌,不破坏建筑的完整性,很少在古建筑中增加现代建筑消防设施,这就造成古建筑一般无消防水源、无消防车救火或有车无路、有水无设施的尴尬局面,唯一能够用的多是一些轻便灭火器、消防桶等简单的灭火设施,对于燃烧猛烈、蔓延迅速的古建筑火灾真可谓是杯水车薪。因此,古建筑灭火设施的滞后,使扑救火灾失去了主动权和有利时机,往往造成望火兴叹。
二、古建筑群发生火灾的原因
(一)生活用火。主要反映在做饭、采暖、照明、烧香进佛等用火过程中不慎引起的火灾,约占古建筑火灾的40%。甚至有些单位在古建筑群内设置饭店、包厢、茶座,在用火方面,存在柴油和液化气等。
(二)电气火险。此方面引起的火灾约占古建筑火灾的20%,主要有线路老化,绝缘破损;电气设备使用时间过长,温度过高;照明灯距离木屋架或可燃物等过近,因长时间烘烤而起火;随意增加用电负荷,因导线截面过细难以承受较大的电流作用,以及随意在古建筑的可燃结构上铺设不符合安全规定的电线引起火灾。
(三)宗教活动用火。民用佛教信徒进行烧香拜佛等宗教活动者甚众,而古建筑古寺庙是民间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宗教活动常见的用火形式主要有烧香化纸、燃点蜡烛、供龛上的植物油灯,喇嘛庙宇中的酥油供灯、灯节等大型用火活动。此外,还有定时的庙会,临时性的超度道场等宗教用火活动。无形之中埋下了众多火灾隐患,此类型火灾约占古建筑火灾的10%以上。
(四)雷击起火。古建筑一般都是建在较高的台基之上,或人群聚集的地方,或崇山峻岭之上,建筑群屋体高大耸立,周围古木参天,接触点高,木质干燥,地处雷击多发区,极易引起雷电火灾。雷击引起的古建筑火灾约占15%左右。
(五)其它原因。主要是集会燃放烟花爆竹,危险品引起的爆炸,以及人为因素如小孩玩火、报复纵火、放火等原因引起的火灾。
三、蓬莱阁景区的消防现状
蓬莱,因有海市之胜,历史上曾是秦、汉之君巡幸的地方;又有八仙过海的传说,遂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仙境。蓬莱阁即缘此而建,坐落在城北濒海的丹崖山巅。丹崖拔海而起,通体赭红,与浩茫的碧水相映,时有云烟缭绕,蓬莱阁高居其上。这便是蓬莱十大仙景之一的"仙阁凌空"。蓬莱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修建于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它与弥陀寺、龙王宫、子孙殿、天后宫、三清殿、吕祖殿等古建筑构成一个占地3.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楼亭殿阁分布得宜,建筑园林交相辉映,各因地势,协调壮观。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00万人次。为了给广大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和谐的旅游环境,蓬莱阁景区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严格按照古建筑防火的要求去落实各项工作,定期实施安全检查,建立了安全档案、制定了各种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每年都在消防大队的指导下举行消防运动会,在五一、十一等黄金周期间还通过模拟景区内发生火灾,进行紧急救援演习,强化“黄金周”旅游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提高景区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和自救水平。
(一)全面的消防组织网络,确保景区消防工作人人管、人人问、人人负责。蓬莱市政府和景区都十分重视消防工作,多次在景区内召开现场会,全力保障景区的消防安全。为统一领导和组织好风景区的消防安全工作,蓬莱阁景区成立了由当地政府、公安、消防、旅游、景区管理单位等共同组成景区防火安全委员会,总揽景区防火工作全局。在每季度或重点时期都召开防火安全委员会议,研究工作形势、部署工作任务、协调统一行动。他们建立了三级消防管理责任体系,确保日常消防管理工作正常化、经常化。第一级为景区主要负责人是景区消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景区的消防工作负全责。第二级为景区的安全负责人为消防安全管理人,具体负责消防工作的组织、策划、协调和落实。第三级为下设的消防宣传组、消防巡查组、紧急救护组等,具体完成消防宣传教育、日常消防管理和紧急救护等任务。明确的消防指责让每个人都能够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职责。
(二)健全的消防工作制度,让火灾隐患无处藏身。有了工作组织就必须有相应的工作制度,确保消防工作能够正常运作,各种措施落到实处。平时或旅游淡季的消防安全管理主要由景区内部人员自身负责。在消防大队的帮助下,他们建立健全了七大防火制度。内容包括消防检查制度,分内部检查和外部检查,内部检查为景区管理单位内部自上而下逐级检查消防工作开展情况,消防器材的配备使用情况等。外部检查主要是对景区各类摆摊设点进行严格管理和规制;消防巡查制度,组织专人全程或分段区开展巡查,主要在午后和傍晚两个时段开展巡查,以便于及时消除火源和其它不安全因素。对于博物馆、纪念堂、寺庙等室内景点分早、中、晚三次对用火用电情况、有无游客吸烟乱扔烟头等情况进行巡查;消防宣传制度,采取发售门票时附送消防宣传单,树立大型宣传牌,在景区的陈设物、摆放物上印制消防警示语,在重点防火部位设置单独的消防警示牌、规范导游对消防安全的宣传等形式,提高游客这一群体的消防安全意识,使他们既能尽兴游览,又能绷紧防火安全弦;消防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内部消防安全培训。上岗前进行培、上岗后进行全员培训,内容涉及消防常识、消防管理知识、消防器材操作使用、初起火灾扑救、应急救助知识培训等内容的培训,同时,对如何预防和处置山火进行专门的培训。通过培训切实提高景区人员的消防素质。消防救援制度,他们建立了自身的消防队,实行昼夜值班。景区内配备有干粉灭火器200具,烟感探头100个,消火栓20余个,一旦发生火情或其它突如其来的情况,能够及时地组织人员扑救初期火灾或抢救珍贵文物,并能迅速报警;消防奖惩制度,对于在消防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年底予以表彰,对不履行自身职责,忽视安全的进行处罚;经费保障制度,景区根据情况每年对消防工作的开支进行划拨,提供经费上的支持,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通过这七大防火制度的落实,景区至今为止从未发生过一起古建筑火灾。
(三)加大硬件投入,确保与景区发展同步。古建筑群的火灾隐患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步增大,而且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后果也将是不可挽回的,为了避免火灾的发生,景区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他们主动与消防大队联系,合理规划景区内的消防布局,2000年,他们斥巨资建立了景区消防给水系统,铺设的消防管网不仅能随时保证消防用水,对于景区抗旱工作也起到重要作用。为避免因雷击引发火灾,蓬莱阁景区为可能遭雷击的高大古树名木和全部古建筑装上了避雷针,今年50个电子监控点、100多个烟感探头也正式“上岗”,一个完整、立体的防火阻隔网络在景区已基本形成。
(四)保障队伍梯队建设,提高火灾扑救能力。为了增强员工的火灾预防和扑救的能力,景区从2000年起每年都举办一届消防运动会,各岗位工作人员都因此取得了丰富的防灭火经验,有效地增强了整个景区的应急救援能力和安全防范措施。2006年,消防开展“两个能力”建设,他们积极响应号召,成立了包括灭火组、救援组、疏散组、通讯组、救护组等在内的两套梯队,100余人的消防组织,实行昼夜值班,一旦发生火情或其它突如其来的情况,能够及时地组织人员扑救初期火灾或抢救珍贵文物,并能迅速报警,争取把损失减到最小。景区有各种保卫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共10余份,每年开展各种类型的演练40余次。旅游旺季时,他们还邀请公安、消防、旅游、森消、工商等单位参与到消防安全工作中来,与风景区管理单位形成合力,加强对游人、住宿、餐饮场所,易燃可燃建筑物、建筑群、用火用电的监督和管理,积极消除各类火灾隐患。消防工作,预防为主。今年,消防工作提出了要加强员工发现火灾隐患的能力,他们适时而上,在景区门口设立大型宣传广告牌,沿途设有防火宣传标牌,为员工发放《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查找程序》,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消防意识。景区消防工作的推行,全面规范了景区内消防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在景区开展的消防宣传活动,又极大地拓展了消防宣传面。良好的消防环境,为景区争得了荣誉,也赢得了安全。1998年蓬莱阁管理处国家被文物局评为“以文补文”先进单位;1999年5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9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精神文明行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2001年顺利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又顺利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取得通往国际旅游市场的通行证,2007年蓬莱阁景区被评为全国首批“AAAAA级旅游区”
四、结论
(一)必须将消防规划纳入古建筑群总体规划。古建筑的防火技术保护、开发利用、消防安全管理等也应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编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和历史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三)消防规划编制后,应组织城建、消防、文物等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专家论证,以确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完善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法规,推进法制化管理进程。启动古建筑消防保护的课题研究,科学合理地保护好人类的瑰宝。
参考文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
编辑:夏腊梅
|